【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上篇 精進漁工人權與漁業管理 培養漁二代注入新血

去年被美國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臺灣遠洋漁業也間接顯露出國內漁業人力不足隱憂,漁業署署長張致盛點出培養漁二代,為漁業注入新血將是關鍵。(團片提供/農傳媒)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去年9月底臺灣遠洋漁業被美國列入2020年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才剛摘掉歐盟的漁業黃牌,臺灣遠洋漁業又被迫處理國際壓力,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提出改善計畫,受到少數個案影響了臺灣形象,未來將透過法規盤點、檢討與落實勞動契約、輔導善盡企業責任、加強證據力等方式解決爭議。

臺灣遠洋漁業外籍船員的人權議題,間接點出國內漁業人力嚴重不足窘境,張致盛說,漁業太辛苦,很少國人願意投身漁業,尤其是遠洋漁業,不少遠洋漁船只有船長是本國籍,船員都是外國籍,漁業署將努力培養漁二代成為漁業繼承者,為漁業注入新血。

海洋漁業要永續發展,資源保育是當務之急,國際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著手資源管理,臺灣除了調查及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配合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養護管理政策,近年也開始設法減少漁業廢棄物的產生、降低漁業生產器具對環境的危害,張致盛說:「攸關生計,漁民更在乎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育。」以下是張致盛訪談紀要:

問:臺灣遠洋漁業首次被美國列入2020年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漁業署對於船員勞動條件的保障與改善有何計畫及目標?

答:臺灣遠洋漁業相當依賴外籍漁工,外籍船員人數約2萬多人,以印尼籍為主,還有菲律賓、越南,而遠洋漁業外籍船員僱用多是境外僱用,目前國際或NGO團體關注四件事,包括外籍漁工薪資有沒有完全領足、超時工作、船上生活環境,以及長時間沒有登岸。

薪資未足額給付的爭議是盤根錯節的問題,例如外籍船員到漁船工作前跟仲介借錢,船東發放薪資若是經由仲介,仲介就會先扣掉借款,再發到外籍漁工手上,因此漁工就認為沒有拿到足額薪資,外籍漁工離職後就會向NGO抱怨。漁業署已協調船主,未來將薪資直接給付給勞工,但給付方式若涉及跨國匯款,匯款手續費將又是另一項爭議,雙方須約定好才行。

外籍漁工為臺灣遠洋漁業相當重要的勞動力,而他們的工作權也同樣備受關注,漁業署近年也開始積極輔導並著手改善。(攝影/林彥廷)

超時勞動部分,也是勞資雙方認知不同的問題,船東認為航行1個月時間,漁工沒在工作,到了漁場上,遇到魚群時工作可能會超時,導致漁工認為單一工作時間過長,因此漁業署將輔導業者,在合約清楚載明加班費給付標準,同時也要求船主嚴守1周工時上限規定。漁業署預計上半年可以提出工作契約範本供業者參考,落實工時及薪資發放記錄。

船員在船上生活空間改善部分,漁業署已修改法規,鼓勵船主建造新船時,要參考國際勞工組織(ILO)對於船員住宿空間或起居艙的規定。至於長時間沒有靠港的問題,將規定在遠洋作業許可前提下,一定時間內要靠岸一次,讓漁工可以接觸岸上生活。

問:臺灣漁業仰賴外籍人力,漁業署如何評估漁業勞動力供需?以及避免人力短缺?

答:外籍漁工是臺灣漁業不可或缺的人力,目前約有2萬名外籍船員是境外僱用,境內僱用原本1萬名,因疫情減少到8千名,大陸籍船員原本1千多名,也因疫情減少至86百多名;總計外籍船員有3萬多名,大陸籍船員包括沿近海漁船及遠洋漁船僱用共約1千6百人。

境外僱用外籍漁工7成來自印尼,當地是勞動力較多的國家,但一旦勞動市場改善,就業機會增加後,臺灣就有可能招不到人;例如早期大陸籍船員很多,但後來就業情況改善,就不會來臺灣的漁船工作了,大陸籍船員早期曾有2、3萬人之多,現在只剩約1千6百人。

面對外籍船員人力缺口問題,有幾個方向可以努力。首先,外籍漁工能留下來的盡量留住,尤其是武漢肺炎時間,他們如果返國,可能難以再回來。其次開拓其他國家勞動力,例如緬甸、越南。再來是鼓勵本國人上船,除公費專班外,也要鼓勵漁二代接續產業,漁業也是專門技術,一般沒有背景的人要經營很困難,第一個門檻就是要擁有漁船,專業技術又是一個門檻,所以漁二代回來經營會比較容易。

漁業署獎勵水產院校畢業生上漁船服務,登船出航1年就有100萬元的薪資補貼,領過薪資補貼有65人,但後續還留在船上工作的僅剩28人,就算留下來,也沒留幾年,漁業署未來將把資源用於培養漁二代接班,尤其是遠洋漁船要有作業許可、有配額限制,繼承會比較容易。

問:漁業資源現況與管理,漁業署對於資源永續是否有新計畫?

答:國際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對資源都有管制,部分管制的魚種每個國家都有限額,對於資源的復育管理,漁業管理愈來愈精進,現在遠洋漁船每天漁獲量都必須回報,管制魚種一定要回報,包括國內外卸魚都會抽查,所有國家都是相同作法,掌握漁獲量以避免漁船超額抓魚。

另外,為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有漁具漁法管理及特定物種管理,拖網漁業、刺網漁業、燈火漁業等有作業方式及禁漁區的規定;鯖鯵、寶石紅珊瑚、魩鱙、飛魚卵、蟳蟹、鎖管棒受網、鰻苗等有採捕量或禁漁期的規定,大白鯊、象鮫、巨口鯊則是禁止捕撈。漁業署也正進行白帶魚資源調查。

漁業署從去年便開始積極宣導刺網實名制,今年7月將正式上路,盼還給海洋一個乾淨的環境。(攝影/林彥廷)

海洋資源要永續,海洋環境的維護很重要,刺網實名制今年上路,網具在海裡纏繞海洋生物、礁石,對環境破壞非常大,實名制是要讓漁民將漁具收回來,漁業署在漁港有暫置區,後端會幫忙處理。今年7月1日開始,如果刺網漁具沒有標示漁船屬名,就要罰錢了,過去1年來一直在做宣導,很多漁船都有在做了,希望後續能夠普及,還有就是海洋廢棄物,漁民看到了可以帶回來,不要讓它留在海上。

除了漁網,養殖漁業也會產生很多海廢,例如常見做為牡蠣養殖浮具之用的保麗龍,希望能找到好用的替代浮具,開發可較為長期使用的浮具筏,目前已有一些替代材質列入考量,但最終還是要看耐候性,以及對海洋是否會造成新的危害,待確定替代材料後,希望能改變整個產業。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下篇 推廣食魚文化讓吃魚不是難事  斥資60億元打造前鎮漁港
【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張致盛的斜槓人生  從葡萄育種到魚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