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儀表板進口豬數據有錯?衛福部:統計有時間差將儘快整合資訊

豬肉儀表板與IFI資訊不同步,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表示將儘快調整讓公開資訊同步,避免疑慮。(圖片提供/食藥署)

今年元旦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後,今(11)日上午11時更新豬肉儀表板資訊,出現美國豬肉進口資訊,未檢出有萊劑,不過,豬肉儀表板與衛福部邊境查驗管理系統公布進口豬肉數字有落差,導致儀表板數據的真實性遭民眾質疑。衛福部食藥署回應表示,豬肉進口查驗通關要經過食藥署、防檢局、關務署3關,統計時間上有落差,將儘快調整讓公開資訊同步,避免疑慮。

根據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資訊系統(IFI),1月4日已進口美國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包括冷凍豬肉47公噸、冷凍豬腸49公噸、義式豬肉餡6公噸、豬肉香料2.9公噸、豬肉餡3.6公噸等品項。但上週五(1月8日)公布的豬肉儀表板,1月1日至7日止進口豬肉70公噸,進口國為加拿大、丹麥、西班牙,但沒有美國,且無豬肝豬腎及豬其他可食部位的進口資料,與IFI統計數據有落差,引發外界質疑。

食藥署IFI統計1月1日至11日美國的豬肉等產品輸入情形,1月4日已有豬肉及豬腸進口資料。(圖片來源/食藥署IFI)

豬肉儀表板統計至1月8日美國進口僅豬肉有登錄,豬腸等品項未登錄,與IFI資訊不同。(圖片來源/衛福部)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對此解釋,豬肉進口逐批查驗要過3關,食藥署的食品查驗、防檢局的檢疫程序,以及關務署的通關許可,3關都通過,才會在豬肉儀表板上出現,產品才能進入市場;食藥署IFI的統計數字,僅是進口業者向食藥署申請食品安全查驗,通過後,在系統上出現的數量而已,進口豬肉後續還需通過防檢局、關務署2關,統計資訊因此有落差。

林旭陽說,進口肉品過3關的時間不一定,因產品查驗的難易度不一,業者可以提貨領貨的時間也會因為物流及倉儲而不同,如果沒有配合好,也有7、8天後才能領貨的可能。

豬肉儀表板公布的統計數據也不是當天即時資訊,而是前一個工作日的統計結果,例如上周五(1月8日)公布的數據是1月1日至1月7日止的統計,本周一(1月11日)公布的數據則是統計至1月8日的結果。林旭陽表示,進口資訊在不同部會的統計系統上表現不同,食藥署已在調整,未來公開資訊將同步,避免看到不同時間的資料而產生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