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極端氣候與環境變化,文蛤育成率每況愈下,5成育率成算高,平均約3成左右,漁民疲於打撈暴斃的文蛤殼隨處丟棄,廢殼成為環保大問題,雲林縣政府在臺西鄉設置養殖廢殼暫置場,經碎化用於防治濁水溪揚塵,效果不錯。口湖鄉公所更進一步將文蛤殼砂化,免費提供給養殖業者鋪在魚塭底,成為最適合文蛤生長的環境。
雲林縣文蛤養殖面積全國最大,約3,300公頃占全國6成,年產量近4萬公噸,產值高達26億元,近年來受到氣候及周遭環境改變影響,每每發生難以查究主因的大量暴斃,育成率逐漸下滑,目前平均約只有3成上下,4或5成屈指可數。
文蛤大量死亡產生的殼何處去讓養殖戶大傷腦筋,不少養殖戶直接撈起堆置在產業道路或魚塭旁,也有人偷偷丟棄在保安林帶,有礙觀瞻也影響環境整潔衛生,雲林縣府因而在臺西鄉蚊港村闢設一處約4公頃廢棄文蛤、牡蠣、螺等貝類殼暫置場,希望漁民把廢棄殼運到這裡,不要到處亂丟。
雲林縣政府在台西鄉設立文蛤廢殼等暫置場。(圖片提供/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府農業處長魏勝德指出,縣府環保局去年試辦,將1,500公噸文蛤殼清潔及篩選過後,鋪設於濁水溪麥寮出海口及二崙鄉揚塵好發裸露區域,成效非常好,鋪設後可以抑制60%的揚塵逸散,且持續時間可以長達6個月以上,跟傳統碎石級配鋪設工程相比較,成本降至30%。
雲林縣環保局代理局長黃富義表示,去年在揚塵好發區域舖設20公頃以上的文蛤殼,有效抑制揚塵產生,又馬鞍藤及白千層等攀藤植物攀附於表面,達到雙重固沙效果,去年雲林縣濁水溪揚塵事件日為29天次,比預定目標41天少了12天,且麥寮監測站和崙背站去年PM10年平均濃度較107年減少,裸露地面積也由107年的1,250公頃降至841公頃,改善了409公頃。
口湖鄉公所則把廢棄文蛤殼更進一步碎化成砂,免費提供給養殖戶舖設在魚塭底,成為魚塭最好的底土。
鄉長林哲凌說,廢棄文蛤殼或牡蠣殼經加熱粉碎後,均可做為飼料補助添加原料或製做肥料的原料,殼砂就是破碎的文蛤殼,是文蛤最熟悉也最喜歡的,舖在魚塭底,等於為文蛤打造一個最能融為一體的成長環境,且能就近養殖區處理,不必外運。
養殖戶蔡春常表示,文蛤殼砂是寶,用來舖在水族箱內,就能營造魚兒喜愛的飼養環境,也能供作養殖水過濾之用,一般水族館販售一包約300公克,就要幾百元,如果能大力推廣,就不必擔心廢殼難以去化。
蔡春常說,既然文蛤殼可以碎化防治濁水溪揚塵,也可以砂化成為魚塭及水族箱底土及過濾資材等,且效果不錯,政府可以補貼運費做為誘因,鼓勵業者多多將廢殼運到暫置場再利用。
近年來受氣候及環境影響,文蛤常不明暴斃。(圖片提供/雲林縣政府)
口湖鄉王姓養殖業者則指出,養殖戶面對文蛤大量暴斃,內心淌血,忍著心痛打撈上岸,已經很可憐,還要大老遠運到臺西去倒,「怎麼可能?」這樣損失、虧本豈不是更多。
雲林縣農業局副局長蔡耿宇表示,台西鄉文蛤廢殼等暫置場滿置可達6,000公噸,然而也接到口湖、四湖等地的漁民反應太遠,不利運送,縣府正評估於口湖及四湖也各設立一場,方便漁民就近堆放。
至於運油費補貼問題,蔡耿宇說,縣府曾向農委會申請碎化相關機具補助,但農委會認為不符有關規定,建議向環保署申請,縣府環保局已積極向中央爭取,希望能補貼養殖戶油料,以及後端去化處理設施經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