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萊豬進口 農經學者認為短空長多 臺灣農業向國際反守為攻

政府擬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以此做為「臺美經濟全方位合作的重要起點」。(圖片/農傳媒)

政府擬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進口,臺大農業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吳榮杰認為,開放萊豬進口,消除臺美間的非關稅貿易障礙,有助臺美經貿關係強化,對國家整體有好處;農業進一步對國際開放、自由化是「短空長多」,短時間可能受到衝擊挫折,但利用此壓力產業升級,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市場會更大。

針對臺美未來可能洽談自由貿易協定(FTA),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則認為,自由貿易協定不是完全零關稅架構,未來臺灣與美談判,仍可以盡量爭取以特別防衛機制(SSG)保護國內養豬產業;並且,打開國際自由貿易之門,臺灣農業應該以非價格競爭策略,發展強調品種、品質的農業,向國際「反守為攻」。

開放萊豬進口 表現談判誠意?還是放棄談判籌碼?

8月28日下午,總統蔡英文突然宣布,政府擬訂定進口豬肉萊劑安全容許值,開放萊豬進口,並放寬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以此做為「臺美經濟全方位合作的重要起點」。總統認為,這是受美中貿易戰與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結構改變、全球供應鏈重組背景下,「基於國家經濟利益,符合未來總體戰略目標的決定」。

對於臺灣終於向國際社會跨出這一步,臺大農經系名譽教授吳榮杰相當樂觀,認為臺美後續洽談FTA或雙邊貿易協定(BTA)「應該會有好消息」。他表示,想要促進與美方的關係,臺灣先表現出誠意,依照國際標準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衡量整體利弊得失,相信會對臺灣的發展有利。

但對國人來說,只看到國內開放萊豬進口,沒有拿到美方的任何「承諾」,總是疑心如此辛苦為哪樁。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以現在國際情勢來說,美國有意拉攏臺灣打擊中國,臺灣實應利用這個局勢,爭取更多有利條件,但總統稱與美方「沒有交換條件」,我們要爭取什麼都不知道,就先棄守萊豬,「真不知所為何來?」楊明憲質疑,應該是臺美雙方有意啟動經貿談判,再來談萊豬要不要進口,現在先開放,「未來要拿什麼跟人家談?」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應該是臺美雙方有意啟動經貿談判,再來談萊豬要不要進口,現在先開放,「未來要拿什麼跟人家談?」(圖片/農傳媒)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對此表示,2007年陳水扁總統時代,國內曾預告制定萊劑殘留容許量,但受到畜牧業反彈而撤回;2009年馬英九時代也曾簽署「臺美牛肉議定書」,同意開放全牛進口,後來也沒做到,因為臺灣對外的承諾沒做到,才無法啟動任何經貿會談,開放萊豬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長年來的問題,這步能跨出去,未來就可對國際經貿會談、協議,樂觀期待。

迎戰自由貿易 農業衝擊或可成升級契機

萊豬開放進口,國內養豬產業首當其衝,得面對進口豬肉的競爭,回顧臺灣自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最先受到衝擊的始終是農業部門。政府開放萊豬進口,聲稱可促進臺美經貿關係,但已有專家預估,臺灣農業關稅平均達15.9%,未來臺美即使真能洽談貿易協定,農業需要進一步開放、調降關稅,必然再度受到衝擊。

但吳榮杰表示,從自由競爭的角度來說,國內農業本來就是被保護得較多,農業雖然可能在自由競爭下受到傷害,但可以換到其他好處,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益;從照顧農民的角度來看,國家整體得到好處,納稅人也應該對農業的損失有所補償。

「自由貿易是趨勢!」吳榮杰指出,臺灣自加入WTO即應對貿易自由化有所準備,盡量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自由化是「短空長多」,短期間可能受到衝擊挫折,但長期來說,就是逼自己產業升級,農業不會每一樣都比不上人家,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優勢,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市場會更大。他舉例,臺灣自加入WTO以來,農業已不再追求價格成本競爭,而是朝向追求智慧化、高附加價值發展;以前不重視採後處理,現在農產品為了銷售國際市場,便愈來愈注重冷鏈物流。

臺大農經系名譽教授吳榮杰認為,自由貿易是趨勢,臺灣農業應該盡量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圖片提供/吳榮杰)

楊明憲則表示,自由貿易協定不完全是零關稅架構,某些敏感性項目仍可以關稅配額或是特別防衛機制(SSG)管理,過去在WTO中,只能加總所有進口量設定SSG啟動門檻,不能針對某一國家,未來臺美若能簽FTA,實可針對美國豬肉進口善用SSG,設定進口量門檻,降低產業衝擊;甚至,只要美方願意釋出善意,可將美豬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不必等FTA談成,即可讓我先實施SSG。

FTA談判賴長期  臺美農產貿易現可加速

臺灣在今年6月16日正式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公告為口蹄疫非疫區,讓養豬產業重燃起豬肉外銷的希望。楊明憲說,國內養豬產業也要對自己有信心,未來可以發展不用萊劑、高品質的豬肉與美豬競爭;臺灣花卉、茶葉產業也很有競爭力,臺灣農業不能再以價格成本思考,未來更應該走非價格競爭策略,強調發展品種及品質。

曾擔任我國WTO談判代表、前農委會主委林享能也建言,政府進行國際經貿談判,應該更靈活,既然臺灣順應美國期待開放萊豬進口,何不相對地,也向美方要求臺灣豬肉產品可以銷往美國呢?像是肉鬆、肉乾等加工品。

曾擔任我國WTO談判代表、前農委會主委林享能退休後樂在吹奏薩克斯風,陶醉音樂之中。(圖片提供/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老師)

開放萊豬進口,究竟為臺灣帶來什麼利益?對此,陳吉仲表示,臺美FTA談判牽涉議題錯綜複雜,是長期的事情,像美韓FTA就談了5、6年,但短期內臺美農產品貿易應可較快有進展,過去臺灣芭樂花了足足10年才順利銷美,但之後農產品銷美協商過程就會比較順利;目前臺灣還有傳統豬瘟問題,生鮮豬肉無法銷美,但農委會正在申請肉鬆、肉乾等豬肉加工品銷美,希望打入美國華人市場,這就是臺美經貿關係強化,我國農業可獲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