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方寸文創 文/陳力航、謝金魚
同梯都退了,只有烏山頭還在
「這古董喔!」陳豔星站長指著高約180公分的木製大櫃,櫃子正面掛著現代地圖,圖上標示著隆田工作站負責的灌溉區域。櫃子的角落刻著小小的「嘉南大圳組合」數字,顯然是從日治時代留存至今的公物,原先的木色已變深,在鐵櫃與辦公桌椅之間顯得有些陳舊,卻依然堅固地在嘉南大圳隆田工作站裡「服役」。
就像嘉南大圳一樣。
自1930年代建成之後,嘉南大圳灌溉的區域從雲林到臺南,總計約有1,410公里的水路幹線、支線、分線水路,加上將近7,400公里的小給水路,如血管一般遍布嘉南平原,灌溉平原上的作物,也填飽了臺灣人的肚子。
「大家都以為我們隆田水很多、喝不怕,才不是咧!」陳豔星站長苦笑著說,他是隆田工作站的總負責人,在此之前也曾經在烏山頭水庫等不同單位工作,30年來,看遍了嘉南大圳的各種變化,大圳的歷史、設施與政策,以及相關的人事變遷,他如數家珍。許多當時看來艱難的事,如今都能當成笑話來說。
然而,說起經營大圳,卻一點都不能馬虎。2020年,大圳的源頭──烏山頭水庫即將迎來完工90年的紀念,原先只預計使用50年的水庫,如何透過保養與加固持續「服役」,是一大問題,「跟我們同時間蓋的大壩都退役了,只有我們還在。」陳站長既驕傲又擔憂。
近年來的極端氣候也讓他面色凝重,他說:「每一次下雨,都要當成今年最後一次的雨水,所以不管怎樣都要把水庫蓄滿。」暗示應變的空間極度限縮,從上到下,嘉南大圳的相關人員都面對更大的挑戰。
嘉南大圳從興建以來,要解決的就只有「供水」這個問題──目標看似簡單,卻遠比人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以下讓我們從隆田水利站出發,先來看看以「供水」為目標的嘉南大圳的一年吧!
春季:一期稻作開始灌溉
1月底到2月初,學生們正過著寒假,百工百業也期待著難得的休息時光,嘉南大圳則要準備供水,而在此之前,從去年底開始的圳路維護工程剛剛結束─在農曆春節之前,大圳就會開水供灌。
「供灌」聽起來很簡單,似乎就是把水閘打開而已,但事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在放水之前必須要有縝密的計畫!在供灌之前,各地工作站會評估所屬區域的作物特性與灌溉面積後,匯報預估用量給嘉南農田水利會,由總部整體評估用水量。待分配安排妥當之後,水利會才會通知烏山頭水庫放水日期與用水量,大圳下各支分線也會收到水量通知,接著再往下分配。
就經驗而言,總部分配的計畫用水量通常不會照著原定預算來到,可能是因為水庫水量不足、氣候變化或者其他臨時整體評估而打折,但如果分配水量太少,對工作站而言,無法供給足夠的水,對農民可就不好交代了。因此,工作站也必須向上反映,爭取水量。不過,計畫用水量並不是只計算一次後就無法變動,水利會每個月都會針對下個月的用水重新評估,所以放水期的水利會上下單位總有各種拉鋸。
1月中下旬通水之後一直到5月,供灌的水主要供一期稻作使用。由於嘉南平原不若北部一年四季有雨,向來有雨量分布不均的問題,通常從11月以後降雨量就會減少,乾旱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隔年5月。所以來自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的水,往往可能是前一年的梅雨、颱風帶來的雨量,在供灌之前,被小心翼翼保存在水庫裡。
水庫水就像積蓄的錢財一樣,倘若去年進帳不少,今年供灌就比較有餘裕;如果去年的積蓄不夠,這次供水的日程就會受到影響,有時候甚至得要求農家配合休耕。尤其是1月到5月這個時段通常都是南部的乾旱期,往往影響一期稻作的種植。
一旦缺水,嘉南平原上就容易出現糾紛。此時,水利會的職員與掌水工們就得把神經繃得更緊,他們不僅得將水庫的水更精確、公平地分配到農民的田裡,也要平息農民的不滿與糾紛,客訴與抱怨對他們是家常便飯,可是遭質疑分配不均的聲浪總讓他們甚感委屈。
缺水的壓力更展現在「盜水」上,為了爭奪資源,農民常常突破水利會為保護水源所設下的障礙。破壞水閘開關是最常見的事,水利會人員為了更公平使用水資源,也不得不隨時更新防範措施,甚至在半夜都還要巡視水利設施。可是代表用水秩序的鎖頭不管怎麼更新,總是不敵可愛農民們的「極致工藝」,一般的撬鎖早就落伍,「利用工具直接在堅硬的鋼鎖上鑽孔、潛入有重重柵欄的水閘口開水」才跟得上時代!這群深藏於田間的偷水大師個個身懷絕技,常讓水利會人員又好氣又好笑。
農村的生活雖有平靜、人情味重的一面,但遇到用水,誰都不得不現實。對此水利會人員也常使用溫情攻勢,農民有時候就會被勸說而心軟,這種夾雜著人情與現實的相處模式,在一進一退之間自有節奏。農民們為的是自己的生計,而水利會人員為的是農田用水的公平秩序,看似單純的供水之間,卻埋藏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各種拚搏。
然而就在農民與水利會的攻防戰中,嘉南平原地景也發生了變化:綠意隨著水流逐漸擴散,疏密深淺各自代表了不同作物的種植時序與生長情況。比如官田的名產「菱角」,就是在大圳的灌溉之下,與水稻、甘蔗等輪流種植。菱角田通常會先播種,也需要更多活水來孕育,引進新水時同時會排出舊水以利他用,因此在水稻田幼苗還稀稀疏疏時,旁邊的菱角田中早已綠意一片。
水稻插秧結束後,水位大概會減少一半,到了稻穗形成以及抽穗開花時又得加強灌溉,而快要收成的時候就不再給水。收成前10天,必須放乾水田的水,如此水稻的根系才能往下扎根,所以從1月開始到5月的通水中間會有間斷,並非不斷供灌。
盛夏:一季喝到飽才行
農田收割的時節大概是5月底、6月初,收成之後有一段短暫時間不需用水,這時就是維修圳路的好時機,像是修補圳路、割除雜草等,都會選在這個時候。6月初到6月下旬,也是水利會維護渠道的時機。由於主幹道水路寬2.4到18.2公尺、深1.2到3.6公尺,又位在沒人注意的農地中,不免常從水路裡撈出「奇奇怪怪的東西」,陳站長便一再提醒要注意安全,畢竟主幹道的水流湍急,既深又闊,若有個萬一就不好了。
不過由於年中這段時間可以施工的時間較短,維護圳路的工作不會一次到位,往往是先做一部分,等進入年底再接著進行。短暫兩三個星期的圳路維修期間,也是密集的降雨期,可以說維修正是為了下半年而做的準備。
乾旱在此時差不多結束,梅雨開始為水庫帶來水量,接著進入6、7月,熱帶海域頻繁形成的颱風還可以迅速升高水庫水位。颱風或許帶來了災害,卻帶來農業不可或缺的降雨,只是每到颱風來臨時,管理水庫的人無不提心吊膽,因為烏山頭水庫已有90年歷史,與它同一時期建成的水壩多已退役,唯獨它仍在運作,靠的就是水庫的工作人員一年年細心保養與加固。
5月開始的梅雨,6、7月甚至到9月的颱風,都是嘉南平原的重要水源。梅雨、颱風所降下的雨水,就由烏山頭與曾文水庫小心保管著,「有水當思無水之苦」,誰能預料再來還會不會有雨水呢?總之,嘉南大圳的下半年供水是否足夠,就看老天爺在這段時間的心意了。
秋冬:二期稻作得吃濁水
6月底,大圳繼續通水,這次的通水會直到10月底。10月底還會有「雜作水」。這是因為日治時期因應嘉南地區的氣候,實行3年1作,3年當中有1年可以種水稻,其他就是甘蔗和雜作輪作。等到1973年曾文水庫興建好、並與烏山頭水庫串聯之後,3年當中就有2年可以種水稻,也就是3年2作。
輪到種植水稻的農民,耕作二期稻作的時機就是在下半年,也就是6、7月播種。二期作時的水量較多,但為了節省水源,水庫在下半年二期作時,就不再放清水,也會順便放淤。「農民會抱怨水太濁,但我都跟他們說,大家稍體諒咧、至少還有『豆漿』可以喝,如果只放清水,以後就只剩『冰沙』,大家都不用喝。」陳站長用飲品巧妙比喻水的濁度。
下半年放水時會分組,一旦水量不夠,就以組別為單位安排辦理休耕來節約水源。不過,南部下半年水量較多,通常不會全部休耕。如果該年度幸運到了11月水量還是很豐沛,還會有甘蔗雜作,接著才會停止供灌。
下半年收成之後,趁著農閒時期,需要進行水利設施的更新改善。如同收割時田裡若有過多的水會影響收割機運作一樣,渠道的水太多也會妨礙工程進行。所以工程一般都選在12月或隔年1月,此時水比較少。
嘉南大圳的一年就在放水、停水當中度過。如此年復一年,運行了90年。
本文摘自方寸文創《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 真正改變臺灣這塊土地的現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