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風土】從大甲出發的濱海散步

文、圖片提供/毛奇

走過大甲溪、大安溪的中上游,接著往下游出海口地帶走。

國小一年級時,我在臺中市的北屯國小就讀,第一次搭車出遠門的校外郊遊,是去大甲的鐵砧山風景遊樂區。距離相對近,卻遠離了臺中市區,出了山丘環繞的臺中盆地,風景民情就很不同了。不過回想起來,鐵砧山遊樂區的傳說景點「劍井」與陸海空軍人公墓,不外乎是臺灣歷史數百年來國家與民族意識打造的遺跡。前者是據傳鄭成功插劍禱泉的所在,記述漢人屯營至大甲,國姓爺泉水澤被當地,1953 年于右任還幫它寫了書法碑文。後者是國民政府來臺後,倥傯年代軍人的最後歸宿。無處不歷史,也無處沒有國家著墨,強調仁德與漢文化正統的征服敘事種在土裡。來人幾乎辨認不出,與鹿在臨海草原奔跑的道卡斯族先住民,曾經在這片海風濤奔過、掀起激烈稻浪的平原地帶居住。

大甲區夾在兩條溪的下游之間,這塊扇狀的平原得利於北邊大安溪、南方大甲溪的沖積沃土,而成為農作物的優質產地,稻米和芋頭特別著名。同時一如中部濱海沿線產業聚落,當地也有為數不少的輕工業。這個地區在1901 年尚屬苗栗廳轄區,1920 年代後才歸入臺中州管轄,可看出此地跟苗栗親近的關係。居住在大甲的人們,往南去大甲溪以南的清水,往北到大安溪以北的苑裡,都很方便。平心而論,這幾個地方,清水的鹹食小吃是最美味的。不知道是否跟此地歷史以來文教資源較豐,講究文化生活水平有關,總之清水市場的米糕和肉羹,是來到這一帶最不能錯過的。

PROFILE

毛奇

作家,以家常料理為文章,報刊專欄 「深夜女子公寓料理的習作」連載二年餘,不是正在田野,就是在人群中尋找食物的滋味。

芋頭是大安溪、大甲溪一帶的重要作物。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