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書報攤】抵達到遠方

文/陳文琳

「所有的書都有它們的命運。」─瓦特‧班雅明說。在書店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在心底釘製了一座書架:架上擺放理想的書、最想賣的書,或者,放在底層,暫時不出售的書。

在二手書店裡,也有一種書,伴隨著書店從開幕到轉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以為它會一直在,或許就這麼陪伴到一間書店的終結。然而,有一天它突然就遇到正在尋找它的讀者,從此走向不一樣的命運。

有天晚上,書店即將打烊,卻來了一個客人,他騎著向飯店出借的單車而來。在藝術書區徘徊許久的他,最後抱了兩大疊《雄獅美術》來結帳。他問我是否能等他回飯店換貨車來載書。我應允後卻有點後悔,那幾分鐘的等待,對一個將要下班的書店店員而言,卻緩如幾世紀。終於,他的車開到店門前,把推車上的雜誌移挪到貨車。將要離去之際,同我說了許多他找尋這些雜誌的小事。最後問我雜誌是否還有,他想收齊,因為家裡的都被丟了。我回答書店僅剩的就這些了。這疊雜誌在書店放了近十年的時光,我慶幸終於找到稱之為「對」的讀者,也同時感到些許落寞,宛如心上某個東西被拔除一樣。

然而,無論什麼書,其中一個面向,都指向了抵達。它不見得是具體距離,還是心理層面的到達。如同羅伯特‧麥可法倫那本優美的書《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提到:所有「故道」上的印跡,無論是逝去或正在創造的,它不僅是穿越實際的地景,亦是以步行橫越我們「心智上的地景」。於是,這些再次找到歸處的書,不止於實用層次,而是續行於個人閱讀軌跡之上。

約翰‧伯格在《班托的素描簿》裡這麼說:「我們畫畫的人,不僅想創作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讓別人觀察,也希望能附帶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隨著它走向無法預料的終點。」將之置換成賣書的人或許也說得通。賣書的人不僅是將書賣出去,也為著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使它成為一種迷藏或暗示,讓書能抵達一個人手中,抵達閱讀的遠方。

PROFILE

陳文琳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畢業。目前在花蓮生活,擔任時光二手書店店長,雙貓的墊員。人生中喜歡的事物皆與書有關。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