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點料 ╳ 山粉圓──野生野長的消暑種子

文/許鈺屏 攝影/蔡易儒

夏天日頭赤炎炎,鄉野山產店的老闆煮好一鍋消暑聖品,等著前來歇腳的旅人;嘈雜擁擠的夜市 裡,同款飲品也擺在攤前,吸引顧客上門一解夏日的癮──這裡頭裝的都是「山粉圓」。比起顏色多變的夏日冰品,山粉圓是一味低調的古早味。

與由澱粉加工而成的粉圓相比,山粉圓其實是一種野生草本植物的種子, 俗稱「狗母蘇」或「香苦草」。而它的種子長度不及一公分,像一顆長形小愛心, 深棕色表皮略帶光澤,靠近一聞便竄出微涼的青草氣息;煮過的種子會出現一層 半透明的膜,形似粉圓,更像蛙卵,所以有人戲稱它是「青蛙下蛋」。

放任式野草種植法 

今年 73 歲的茆木聰在彰化二水的八卦山脈擁有一處農園,他時常開著藍色發財車上山,在蓊鬱林子間忙進忙出;農園裡頭不但種有咖啡、白柚、波羅 蜜等果樹,也蒐集在地的山粉圓種植。

 

茆木聰說,過年前他會撒下前一年晒乾留存的山粉圓種子,「但我也很久沒撒種,因為每年種子都會掉滿地,隔年又自己冒出幼芽。」每年春夏,山粉圓努力地從土壤中迸生嫩芽,它的葉子與薄荷葉相似,搓揉後還有股類似九層 塔的氣味。山粉圓本來就適合生長在山野間,播種後只需要不定期清除雜草、 確認生長情況。

等到 10 月末或 11 月初,茆木聰採收完白柚,恰好輪到山粉圓產季。此時 的山粉圓已長得比人還高,細細的枝條縱橫勾勒,原本盛放的紫色小花剛凋零不久,就結滿了在地人稱「狗沙籽」的山粉圓。

這時,茆木聰觀察種子顏色來判斷採收時機,「太早採收,味道不夠加成熟, 不會好吃;如果太晚採收,又因為太熱,一碰到就掉滿地,很難採收。」因此,他依經驗結論,轉為淺棕色的種子最剛好。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