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口的叫賣車

活雞運送車

文、圖片提供/吳佳玲

宜蘭農村多半是散村的居住型態,許多老人家自主的交通工具有限,因而讓各種叫賣車仍有生存的空間。我移居深溝村七年多,租屋處位在三官宮斜對面、深溝市中心,這條路是各種叫賣車必經之地,久而久之,對於他們萬年不變的口白,也就琅琅上口了。

每週經過廟口好多次的活雞運送車,口白是位中年女性的嗓音:「來唷!來唷!本產ㄟ土雞仔載出來咧俗賣!」第一次看到時,心想有機會一定要買一隻回來養個幾天,用自己的友善稻米(碎米)和米糠餵食,然後地上鋪設清爽的粗糠,讓雞兒愉快生活,迎接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可惜想了許久,始終沒有付諸實行,新鮮的下水湯我念念不忘呢!

還有一臺自小客車,後座和後車箱塞了滿滿的拖鞋和雨鞋,老闆是位男性老人家,他沒有事先錄製口白,而是拿著麥克風語調低平、興之所至地說出:「淺拖仔……涼鞋……雨鞋……」每次說出的商品順序都不同,讓人誤以為有新品上市,其實並沒有。有了孩子後,對於阿伯的拖鞋叫賣車開始產生興趣,上回阿伯經過廟口,我買了雙拖鞋,想讓孩子長大些穿。

鄉間老人家愛物惜物的習慣,也讓修鞋的老師傅還有活兒可做。老師傅第一次停留廟口,我如獲珍寶,將壞掉許久的皮鞋拿給他修理,只見他敲敲打打,不消一會就笑咪咪地遞上鞋子,這雙鞋的活力全回來了。

住在廟旁的陳阿公說,從前宜蘭的雨水比現在豐沛太多,一年365天有兩百多天都在下雨,單靠務農維生很困難,因此農忙過後成年男性會走路到都市打工,通常工作內容都是蓋房子。我追問為什麼?陳阿公說務農跟蓋房子有共通之處,就拿做秧席來說好了,抹平土面和做土水的功夫是一樣的。後來,當我在製作秧席的時候,恍惚間,也覺得自己置身工地,工農互通有無呢!

PROFILE

吳佳玲 正宗農家子弟,來自農村卻無法喜歡自己的來處,大三時讀了《江湖在哪裡》,才意識到農村的模樣轉變是有原因的。於是北上讀研究所並參加社運,而後來到宜蘭員山深溝村務農,一邊種田一邊捕獲騎摩托車環島的先生京國。務農,是為了回家,回到生養自己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