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信任不容易,積極融入鄉村需要磨合期

文/洪嘉鎂 攝影/謝佩穎

要在農漁村生活,除了本身是當地人、隨另一半嫁入外,還有另一種不常見的狀況──因為工作而進入村落,身為一個外來者要如何順利地融入農村生活,  並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呢?

都市女孩包佳靜,隨著過去公司團隊的腳步,走過並陪伴不少的村落,規劃農村基礎建設。從前公司離職後,她接受村長的邀約,走進曾接觸過的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運用自身的經驗,陪伴社區成長。

觀念差異,需要時間磨合

「想要實現與環境共存的理念」,包佳靜說,南埔社區的村長在10 年前就提出綠能、循環能源、環境與人共存概念,但受限於人力不足及當時政策與思維,因為被村長想改變地方的心打動,才決定到這裡工作。當她空降進來擔任要職,卻發現自己無法融入當地生活,自己與其他女性夥伴的行動方向和村民期望有所差異,加上不熟悉當地習慣,讓她一度想要離開。

「村民會希望妳參與每場會議與活動,全心全力為社區居民做事情。」包佳靜舉例,有次政府官員到社區參訪時,她曾選擇暫時放下手邊工作,為長官導覽社區,因為她認為適度社交可以為社區帶來資源,但居民不太能理解這件事情。

另一個例子,就是包佳靜帶入小包裝觀念,這也讓村民難以理解。她與其他夥伴發現當地農產品以大包裝為主,但外地遊客進來時只想嘗鮮,應該要針對客群製作小量客製的產品。村民起先覺得這樣銷售方式不妥,後來也慢慢接受。

不僅能做事,還要能傾聽

「長輩多少會覺得妳不行,但是不會明白地說。」包佳靜與村民既熟悉又陌生的狀態持續到2016 年底才開始有改善,因為活動緣故,包佳靜獨自一人扛了一大箱的米,這讓村民對她刮目相看,覺得這個小女生好像能做一些跟他們一樣的事情,這才拉近與村民的關係。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