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爭點、三大結論,摘要還原農藥專家會議內容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直播視訊截圖

近日衛福部食藥署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其中,農藥氟派瑞和達滅芬引發開放和放寬爭議。衛福部食藥署與農委會防檢局昨(24日)在防檢局召開「農藥使用及殘留容許量研商專家會議」,多位農藥及植物病理、毒理學、醫學、食品科技、食品安全管理等專家與會。

雖然會中專家都認為審核程序符合科學原則,然而,昨晚食藥署態度突然大轉彎,僅發新聞稿表示:「因近期各界意見反映,為了重視民意,加強溝通,減少不必要的誤解,食藥署3月15日公告茶葉中氟派瑞之殘留容許量乙事,暫緩實施。」

原本的專家會議後,則由已退休的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前所長李國欽代表做出三個結論:第一,如果外界對已公告實施的法規仍有意見,可提出科學證據,食藥署和防檢局收到資料後,會決定是否重啟評估;第二,未來訂定農藥使用及標準時,除了考量病蟲害防治及食安,也應多與產業界溝通;第三,未來將加強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資料的透明化,讓大眾都能了解政府訂定標準的流程,以減少誤會。

農傳媒摘要整理昨日會中討論的五大爭點,歸納還原現場討論:

爭點一:怎麼核准農藥使用?如何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

關於農藥登記流程,可參考農傳媒文章〈農藥安全管理的七個思考〉與下圖。

(製表/柯皓翔)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說,防檢局在評估時,主要是考量該農藥的藥效及安全性,不會因為特殊原因而擋住。「現在有些少量作物沒有藥可用,主要是因為業者考量市場,只願意登記大宗作物的用藥,但不表示少量作物沒有用藥需求。」

馮海東補充,民眾不要只看農藥數值的高低,而是應看分配在各種食物上攝入後對人體的效應是什麼,不需過於擔心,「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可容許攝入量值(ADI)還沒有到達警戒值時,我們會去調整高低,是為了幫助作物生產。」

他也強調,運用化學藥物防治病蟲害只是諸多防治技術的其中一種,現在農委會力推增加有機和友善耕作面積,防檢局的立場除了對農民宣導適當用藥,也鼓勵用其他非用藥的防治技巧。

爭點二:前日媒體報導,「放寬農藥標準竟由藥商提出」,究竟應由誰申請?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依照《農藥管理法》規定,農藥在臺灣使用一定要辦理登記,必須由業者申請和提供相關資料,業者也是考量商機後才會來申請。

爭點三:氟派瑞首開全世界之先,為何可用在茶葉?未來會不會有貿易問題?

臺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科主任楊振昌說,氟派瑞在歐盟、美國可允許用在其他的作物,為什麼臺灣要首開先例用到茶葉?以安全的觀點來看,因為用在其他作物上的殘留量有些比茶葉還高,所以在安全上不是最主要的議題。

不過國人常喝茶,不少人仍擔心氟派瑞用於茶葉有危害健康風險。楊振昌說,防檢局在會議中提到,目前有約10種農藥可用在茶葉上,但幾乎是老藥或已出現抗藥性,所以廠商希望用新的、安全的藥,也不會有抗藥性,這樣對茶農生產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傳統用的藥劑可能風險更高。

民眾和農民也擔心茶葉外銷時,可能因國外沒有允許氟派瑞使用在茶葉上而受阻。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黃㯖昌說,防檢局和各試驗改良場會給農民外銷用藥種類比較表。「以日本為例,我們標藍色區就是可以安全用藥,因為我們訂的標準比他們嚴,只要照臺灣的方法用藥,銷到日本沒關係;黃燈區是要謹慎用藥;紅燈區是日本訂的比我們嚴,外銷時這些農藥就不能用。不同作物殘留不可能一樣,這是普遍的國際現象。」

然而,根據昨晚食藥署最新消息,雖然會議中專家都表示制定流程沒問題,氟派瑞用於茶葉卻將暫緩實施。

爭點四:氟派瑞和達滅芬對人體會不會有影響?

臺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科主任楊振昌說,根據目前的規定,這兩支農藥調整標準後,ADI值都未達80%,表示無健康風險。

會中討論到為何ADI值總量管制採小於80%,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組長高怡婷解釋,農藥不是只有從攝取農作物來,還可能從水、空氣等攝入,所以剩下20%是其他風險來源。

外界擔心氟派瑞會不會有致癌問題?楊振昌解釋,美國環保署已將氟派瑞調降成E級,雖然在動物實驗中,大鼠出現肝臟腫瘤,小鼠也有甲狀腺腫瘤疑慮,但此機轉與人類無關。「就算可以推論的話,在動物會導致癌症病變的劑量大概也要7000、8000倍ADI,一般不可能達到這個量,所以安全上不會是問題,我們也希望主管部門可以公開相關報告,讓大家不必擔心。」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姜至剛採用「21世紀風險矩陣(RISK21 matrix)」分析,氟派瑞用於茶葉的濃度在ADI值可容許的範圍內,離直接傷害健康的風險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暫無危害人體疑慮。

對於外界質疑達滅芬的標準修訂後放寬,食藥署表示,草案經提送諮議會審查並會商防檢局後,去年預告期間接獲美國意見,建議參考美國修正達滅芬在萵苣的殘留容許量為30ppm;後來在參考國內田間試驗的科學證據和國際規範後,食藥署在今年3月15日正式公告訂定達滅芬在不結球、半結球萵苣的殘留容許量為10ppm。

爭點五:雖然衛福部強調預告後60天有徵詢意見,未接到外界異議,正式公告卻引起爭議,未來怎麼加強風險溝通?

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臺灣的農藥管理有非常公正客觀的機制,前端風險評估由農委會負責,受理案件和評估完,再由食藥署做風險管理,最後雙方都要風險溝通,「今天會中解釋完所有的科學數據,我們發現不是安全問題,而是民眾安心的問題,所以要更努力做好風險溝通。」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也說明臺灣的農藥管理與制定過程很嚴謹,但之後會更努力做好與產業溝通及資訊透明化,涉及業者商業機密的部分不會露出。由諮議會審議、評估完的報告,應該放在固定地方供民眾閱覽;相對的,民眾也應接受科學,如果要挑戰結論,應提出科學根據。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姜至剛認為,臺灣是全世界第一個修訂將氟派瑞用在茶葉上的國家,所以才會引起民眾擔心。「我覺得防檢局沒有把相關的資料揭露讓民眾知道,雖然食藥署有提到,預告期已從原本的14天改為60天,但如果未主動溝通,就算公告600天也沒人看。」

姜至剛建議,必須由政府主動向所有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溝通,包含農民團體、消費者、產業公會、貿易商等,才能降低衝突點。他也提醒,農藥領域很專業,雖然安全評估通過,但是否有抗藥性,以及施作上是否要有一些新的管制措施,是另外要注意的。

臺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科主任楊振昌說,防檢局和食藥署在農藥標準制定流程有非常多的把關步驟,但是顯然大眾都不太了解,甚至連專業的人也不一定了解。因此,未來相關制定流程應該說明得更清楚,包含農藥殘留容許量怎麼制定、為什麼放寬、為什麼氟派瑞可以延伸用到茶葉?為何是訂6ppm,都要說清楚原因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