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農之路】是蜂?是蠅?傻傻分不清

文、攝影/ 蘇立中

想像一下,在一個晴天的日子到田裡巡田或是做做農事,如果田的周遭有一些野花野草的話,是不是常看到勤勞的蜜蜂一處處探訪每一朵花呢?那可曾注意到怎麼有些蟲看起來像蜜蜂,但卻老是喜歡直接趴在花上面,把花據為己有,可是比起蜜蜂卻感覺慵懶許多?

請別懷疑,相信你的直覺,牠不是蜜蜂,而是長得像蜜蜂的蒼蠅,食蚜蠅。

食蚜蠅在分類上是屬於雙翅目的一個科,而提起食蚜蠅這三個字時,可能對大家的印象還有點模糊,但若說有種蟲三不五時就定格在空中,然後還會瞬間移動,這時大家可能就有多點印象。

那食蚜蠅之於農田又有何重要性?為何會特別作為本篇的主角?

先從姓名學來看,「食蚜蠅」這三個字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吃蚜蟲的蒼蠅。有這個生存習性很重要啦,我們都很清楚蚜蟲是許多農作物的害蟲 ,也常常是讓農民頭痛的角色,尤其在做友善耕作的農民,只要施作方式、種植密度或是環境稍不注意,就容易被蚜蟲大軍侵襲。

白尾紅蚜,寄主菊科植物或作物。

上文提到食蚜蠅像蜜蜂一樣會訪花,其實那是食蚜蠅的成蟲,牠們長得像蛆的幼蟲有大部分種類會獵捕蚜蟲 (有一些種類是取食植物、菌類、腐化的植物或動物、糞便等)。蛆會吃肉可沒想到吧!這些吃蚜蟲的蛆,嘴巴有兩根尖尖的構造,叫做口鉤,用這構造鉤住蚜蟲再把蚜蟲吸乾 ,而且幼蟲的食量又相當驚人,以嘎嘎昆蟲網所記錄的細扁食蚜蠅來說,約估一隻幼蟲從小到大約可取食1400隻蚜蟲,平均一天約120隻。此外,食蚜蠅的幼蟲除了愛吃蚜蟲,也會捕食飛蝨、葉蟬或是鱗翅目幼蟲等的小型害蟲,而當幼蟲變成蛹,再羽化成成蟲時,就變成幫植物授粉的大使,你說這是不是一兼好幾顧,摸喇仔兼洗褲。

食蚜蠅幼蟲捕食示意圖。

不過為什麼食蚜蠅要長得跟蜜蜂那麼像?難不成是蜜蜂的忠實粉絲所以要cosplay嗎?其實這是在大自然中一種求生存的模式,尤其是在昆蟲這群生物中,常常會發現有很多八竿子打不著的種類卻在玩cosplay,我裝成你,你裝成我,或是乾脆我們彼此都裝得很像 (例如像紫斑蝶或是青斑蝶),而這五花八門的cosplay我們稱之為擬態。擬態又分成「貝氏擬態 (Batesian mimicry)」及「穆氏擬態 (Müllerian mimicry)」。本文先以貝氏擬態切入食蚜蠅跟蜜蜂的關係,而食蚜蠅的花紋和體型長得像蜜蜂,目的是想營造狐假虎威的幻覺,這也是貝氏擬態的終極表現。

猜猜看那些是食蚜蠅?那些是蜜蜂?

蜂類在大自然中頗富具攻擊性的盛名,尤其是黑黃相間的顏色呈現模式,使得許多生物在演化上會將這種顏色認為是警戒色,並銘刻在基因中,或是藉由後天吃鱉的學習 (就是笨笨地捕食蜂類結果被螫),演變成看到黑黃的顏色時就嚇到的本能。食蚜蠅就是在這漫長的演化跑步機上抓到這個點,逐漸讓自己身體的花紋和顏色越來越像蜂類,以躲避天敵的捕食。但其實這一套技倆不能一直行騙江湖,大自然中總是有許多生物能識破這種擬態,或是根本沒在怕,因為牠們連蜂類也吃。

下次如有機會到田裡走走或做農事,不仿先放慢腳步,仔細觀察一下田間花朵,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喔!

是蜂是蠅?像熊蜂的黃道蚜蠅。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