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調查:購買散裝雞蛋,沙門氏菌感染風險比盒裝蛋高

市場販賣琳瑯滿目的雞蛋製品,料理方式多變。

傳統裝蛋塑膠籃經常卡住雞糞、羽毛,食安風險大增,衛福部比對沙門氏菌患者和健康族群的雞蛋購買習慣,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許多感染沙門氏菌的幼兒,家中都有購買散裝雞蛋的習慣,買散裝蛋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機率,是健康族群的2.5倍,買盒裝蛋則沒有風險差異。可見目前散裝蛋品質堪慮,大人買散裝蛋,不知不覺把病菌都帶回家了。

為了防止禽流感病毒交叉傳播、提升食安,農委會要求生鮮禽蛋需使用一次性包材,24日正式上路,卻遭批評擾民,不過早在2014年,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就研究過市售散裝蛋問題,分析51名感染沙門氏菌病患家中的雞蛋購買習慣,和3261名健康族群對照,結果發現病患家中大多有購買雞蛋。

研究患者有八成在7歲以下,其中購買盒裝蛋的家庭,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和一般健康的人沒兩樣,但若是一週內有購買散裝蛋,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是健康族群的2.5倍,明顯增加。

沙門氏菌是生鮮產品重要的衛生指標,感染沙門氏菌會上吐下瀉、發燒,嚴重者引發菌血症,主因是吃到遭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2010年美國曾發生雞蛋沙門氏菌污染,有1939人因此生病,最終回收超過5億個雞蛋,各國無不致力降低沙門氏菌污染風險。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實驗結果初步看來,購買散裝蛋的風險確實較高,未來還會再持續分析。站在公衛的立場,支持雞蛋改採一次性包材,降低禽場病毒交換可能,對民眾的健康較有保障。

散裝非洗選蛋,金黃色葡萄球菌也較高

無獨有偶,中興大學也曾研究市面上雞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等,傳統市場沒經過洗選的散裝蛋,有8%樣品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比經過洗選的盒裝蛋高出許多,可能導致嘔吐、拉肚子。

農委會2012年就委託中興大學調查「新鮮殼蛋洗選與否之食媒性生物及蛋品品質差異分析與風險評估」,研究團隊到近20個傳統市場,購買未經水洗的散裝蛋,並到超市和賣場購買洗選蛋,同時檢測禽場剛出爐的雞蛋,當作基準參考。

在兩年的研究中,328件洗選蛋,有一件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僅0.3%;傳統市場114件散裝非洗選蛋,有9件驗出,比例達8%。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彎曲桿菌則都沒檢出。

至於這些病原從哪裡來,報告中指出,可能是蛋商手中本來就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蛋品。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則說,雞隻糞便,以及塑膠裝蛋籠未清洗乾淨、交叉污染,都可能滋生病菌。

遠離污染源才有好蛋

這樣的結果並不表示洗選雞蛋一定最好,事實上,雞蛋到底要不要洗選,各國爭論已久,因為雞蛋水洗後,外殼的保護膜遭破壞,若沒有低溫冷藏、儘速食用,病菌反而容易入侵,美國規定洗選蛋必須存放在攝氏7度的環境。然而不論要不要水洗,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雞蛋整潔。也就是說,防止雞蛋產生食安問題,核心目標是遠離污染源,水洗與否只是手段差異。

以歐盟為例,歐盟不像日本、美國一樣洗選蛋,取而代之的是完整集蛋系統,設置專門集蛋箱、輸送帶,防止雞蛋生出來後沾染糞便。集蛋後,禽場會再輕拭蛋殼表面,確保沒有沾染雞糞和異物,送到一次性使用的紙盤或紙盒中,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畜產專家廖震元表示,歐盟禽場還會訓練蛋雞在哪裡生蛋,若生在不恰當的地方,就把雞移到集蛋處,如此不斷重複,養成習慣後,雞就知道要到哪裡生蛋了。歐盟對於雞蛋每個環節都不放過,從前端就要求遠離污染源,因此即便沒有洗選,仍能保持一定的衛生安全。

反觀台灣,無法建立像美國一樣的洗選、低溫冷藏系統,又沒有仿效歐洲建立好的飼養環境,散裝蛋清潔已不夠周全,盛裝的容器還髒兮兮、重複使用,在「遠離污染源」的表現上近乎零分,除了有食安疑慮,也讓禽場置身病毒威脅。

李宜謙表示,沒洗選過的雞蛋,更應注意包材、清潔,例如擦拭外殼,剔除糞便,使用一次性的包材,降低病菌交叉傳染的機會。

防檢局局長黃㯖昌不諱言,使用一次性包材,應該和洗選雞蛋一起推動,但在消費者和業界還沒辦法完全接受、建立洗選設備的情況下,至少要從使用一次性包材開始。

他補充,曾有人質疑台灣並沒有大規模調查,證明蛋箱糞便可傳播病毒,「但這在全世界早已經是基本常識了」,禽流感病毒在常溫下可存活兩週, 用一次性包材,才能降低禽流感和其他病菌傳染風險。

廖震元說,用傳統塑膠籃裝雞蛋,根本不知道蛋商怎麼消毒、消毒水怎麼沖、運送車有沒有消毒,使用一次性包材雖然增加成本,「但這是應該的」,現在食品廠、餐廳的食安要求都升級了,只有蛋品還停留在30年前,若蛋雞產業倒了,蛋價會更貴。https://infogram.com/101-102-1g4qpzjxvndlm1yhttps://infogram.com/101-102-1g4qpzjxvndlm1yhttps://infogram.com/101-102-1g4qpzjxvndlm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