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農之路】假含蓄真狂野的瓢蟲

「Lady bug淑女蟲」這耳熟能詳的名字想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這類小巧可愛的甲蟲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很喜歡,原因就在於甲殼上 (翅鞘及前胸背板) 具有很多漂亮的顏色跟花紋,就像披著許多時尚服裝走在伸展台上的名模,而她們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瓢蟲」。既然瓢蟲們算是小有名氣的昆蟲種類,那大家對於這些「名模」的了解有多少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瓢蟲的飲食習慣吧,她們的飲食習慣是吃素 (植食性)?吃葷 (肉食性)?還是葷素不忌 (兼食性) 呢?

其實是都有的喔。

其中尤以吃葷為主的瓢蟲最為農夫們所欣賞,原因就在於她們那可觀的食量,從小吃到大都還不怕身材走樣,例如一隻龜紋瓢蟲的成蟲和四齡幼蟲平均一天就可以吃掉50隻蚜蟲,而田間最常見的六條瓢蟲光是幼蟲一天至少就可以吃上44隻蚜蟲。

蚜蟲除了是吃葷瓢蟲們喜愛的美食之外,飛蝨、木蝨、粉蝨、介殼蟲、葉蟬和葉螨等也都是她們菜單中的選項,如果當這些美食短缺也會暫時改變口味,改以植物的花粉為主要食物來源。再加上這些以食量著稱的名模也具備強大遷徙力和繁殖力,讓她們在美食當前之下,氣勢絕不輸其他蟲啊!

常見於田間捕食害蟲的瓢蟲。

若要講以食量打開害蟲防治最有名的案例,以1888年澳洲瓢蟲拯救加州柑桔產業最為出名,自此瓢蟲就成為農業蟲害防治的明星。而1909年,被日本統治的台灣也效仿加州案例,引進澳洲瓢蟲來拯救台灣的柑桔產業。

雖然瓢蟲對於美食當前具有強大的氣勢,但是卻對農藥相當敏感,經常使用農藥的地方,她們寧可棄美食也不願駐足,其中又以大十三星瓢蟲的遭遇最具有代表性。

嘎嘎昆蟲網中提到,30年前台糖研究所曾經大量繁殖大十三星瓢蟲用來防治甘蔗棉蚜,後因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本來很普遍的大十三星瓢蟲但現在卻成為稀有的瓢蟲種類,這背後所隱含的生態環境意義值得我們思考。特別是如果想讓這些瓢蟲們幫你服務的話,不妨先試著減少農藥的使用吧。

在中南部難得一遇的大十三星瓢蟲。

而同樣是吃葷的瓢蟲則有一群相當低調,她們體型偏小,大多呈現棕色、黑色或是淡色系,不僅沒有漂亮的顏色和花紋還全身看起來毛毛霧霧的,就是一副希望大家都不要看到我的概念,她們也是田裡重要的害蟲防治高手,食量與一般我們常見的瓢蟲相差不遠,正所謂惦惦呷三碗公飯。

相當低調且不好發現的捕食性瓢蟲。

看似含蓄可愛的葷食瓢蟲,除了食量挺可觀之外,還有一項較鮮為人知的生活史,也是跟吃有關係,但不是吃美食,而是吃自己的手足或宗親。像是最先孵化的幼蟲會把周邊還未孵化的卵吃掉,或是當一隻瓢蟲幼蟲在蛻皮或化蛹時,也很容易被其他幼蟲或成蟲吃掉。

而這項行為在生態上的目的是要盡量獨佔現有資源 (例如美食或領地),以利把自己的基因傳給更多的後代子孫,以人類的話語來說,應該就類似古代中國的宮廷爭鬥戲碼。

飲食習慣除了葷食之外,其實還有一群食性滿特別且長得也挺可愛的瓢蟲,她們專挑「真菌」吃,特別是白粉菌的孢子,而白粉菌則是許多作物和樹木常見的病害。

這類的食菌類瓢蟲也是農業中重要的幫手,其中比較常出現在田間的有黃瓢蟲,或是會出現在中高海拔的白斑褐瓢蟲等。另外,還有一群吃素的瓢蟲也是挺有名的,她們的出名方式是會取食農作物而讓農夫頭疼,像是以取食茄科植物為主的茄二十八星瓢蟲。其實會危害農作物的吃素瓢蟲占比不高,大多都是取食野草居多,例如以野生瓜類為寄主植物的瓜黑斑瓢蟲等。

看完含蓄瓢蟲中狂野的一面,想必未來有機會在田裡碰見她們的話,或許就會另眼相看囉。

食菌類瓢蟲 及植食類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