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龍果遇上LED燈,節能環保又省錢

晚間乘著高鐵北上往窗外望,可見田間一片燈海,亮晃晃的光源並非在舉辦燈會或派對,而是農民為了延長紅龍果產季,點燈「誘騙」它們開花,據說園藝系學生還會帶著另一半,在花前燈下田野調查兼浪漫約會。

不過,傳統燈泡有重金屬汙染疑慮,在現今強調環保和節能的趨勢下,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與農友合作,在田間試用LED燈,並在去年底舉辦應用試驗成果觀摩會,發現與傳統的23W省電燈泡相比,12W的LED燈不僅能有效催花,每公頃還可省下26,300元電費。

點燈騙開花,全年都能吃美味紅龍果

紅龍果正常產期是6到12月,過了這段時間,日照不足、溫度變低,經常無法順利開花結果,這也表示,只要能在1到5月產出紅龍果,售價比盛產時高個2、3倍不是問題。

因此,早先有人以燈補光,藉由電照「騙」紅龍果有光來催花,延長產季,後來成為業界常用的產期調節方式,目前臺灣的紅龍果已可做到全年供果。

至於怎麼照較合適?紅龍果一天需滿足12小時光照,舉例來說,如果白天已日照8小時,每日催花還要再補4小時,以補足12小時,農民常用的三種方法如下:

一、傍晚太陽下山後,晚上18時到22時再電照處理4小時,以補足12小時。

二、暗期中斷,也就是將漫長的黑夜切斷施行電照,例如挑選晚間22時到凌晨2時電照處理。

三、日出前,凌晨2時到6時電照處理4小時,以補足12小時。

傳統省電燈泡有重金屬汙染疑慮,LED燈省電又環保

然而,較令人頭疼的是,傳統燈泡可能含汞、玻璃含鉛等汙染疑慮,在環保意識抬頭下,LED燈因非玻璃材質,在田間也不怕水,成為減少重金屬汙染的另一種人工光源選擇。

LED燈泡不但能有效催花,也響應現今環保、節能的趨勢。

鳳試所每年都進行不同的電照田間試驗,結合不同農友實際栽種的結果,最終找到最適合紅龍果催花的LED燈亮度和照度。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果樹系副研究員劉碧鵑說,剛開始拿LED燈應用於紅龍果電照調節的效果不佳,因為如果要省電,瓦數(W)必須減少,但亮度就不夠了,還有人不實打壓LED燈是冷光,效果會不好。

後來經過多次調整,瓦數和流明數互相搭配,發現光度至少要12到15 W,且為了讓成熟枝條均勻受光,架設光源時,照射在紅龍果枝條上的照度(光源照射面每單位面積所發射出的光線總量,單位為lux)需達120到150lux,懸掛的位置約在枝條距離燈泡90公分,與枝條成15度斜角處,這些條件都符合,幾乎就能達到最佳效果。

使用LED燈不僅環保還能節電。以每公頃使用2,750個燈泡,每日平均電照4小時,平均電照日數45日來計算,12W的LED燈可比23W的傳統省電燈泡每公頃省下約26,300元。

雖然LED燈較貴,一個要90到130元,傳統省電燈泡一個只要約60元,但LED燈使用年限較長,而且省電又環保,農民兼顧生產同時,還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電照要有效,選用適當光譜燈泡很重要

使用上,除了LED燈的亮度、放置的角度會影響產期調節的效果外,電照的光譜也會影響紅龍果生長。

市面上有農民使用花花綠綠的燈做電照調節,徜徉在其中就像參加廟會,但劉碧鵑認為,不同顏色只是噱頭,有些並非紅龍果催花的必要光譜,甚至可能因亮度不夠,無法有效促進紅龍果開花。

有些顏色並非紅龍果催花的必要光譜。鳳試所建議以實測效果較佳的白光和黃光為主。

鳳試所在田間試驗12W粉紅光、藍光和紅光對紅龍果的影響,結果同樣瓦數的LED燈色,對紅龍果催花效果並未優於黃光,推測是光的強度較低,劉碧鵑建議農民,還是以實測效果較佳的白光和黃光為主。

不是什麼品種都適合催花

雖然使用LED燈有許多優點,不過劉碧鵑提醒,中部產區因夜溫較低,電照處理效果比較不穩定,投資成本和風險可能會比南部來得高。

另外,有些品種對溫度和光線變化較敏感,冬季容易轉色不良或果肉胚珠柄發芽,必須考量是否施行電照處理,或避開在1到3月低溫期間生產。

劉碧鵑也提到,近年紅龍果在正常產期外的價格偏高,進口商蠢蠢欲動,想進口東南亞的低價鮮果搶佔市場,因此,臺灣的果農應審慎評估投入電照設備的成本和產出效益,並明確標示生產地,有效管理農藥和肥料的登錄作業,以提升本土紅龍果的競爭力,藉此和國外紅龍果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