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禽流感防疫,入禽場莫穿金戴銀,老鼠、野鳥要隔離

文/ 金傳春 採訪整理/ 潘子祁 攝影/ 汪文豪

2015年初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到了 2016 年仍不時有疫情發生。時序進入禽流感好發的秋冬季節,臺灣的防疫力道是否足夠?從禽場的工作人員到政府部門單位,從防疫心態及方式,再到防疫人才的培育,只要持續檢視、設法改善,臺灣絕對有能力阻擋後患。

抗SARS啟示:人員出入卸除不必要配件,生物安全管控要落實

我認為現階段禽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Biosecurity)還有再進一步強化的空間,最基礎的就是加強個人衛生習慣。越南曾經研究,只要在禽場設置一個能簡易沖洗的洗手槽,隨時沖洗,可以有效降低沾染病毒的風險。

進出禽場時,也要摘除身上所有有縫的配件,像是珠寶等首飾、手錶、手機、皮 包等,這些物品都有可能挾帶病毒,所以全身行頭一定要越單純越好。搭配這點, 進入禽場也應該要穿著專用的工作服。 當禽場人員完成工作、準備離開時,人員必須進行清潔、沖澡,將換下來的工作 服留在禽場消毒,才能離開禽場,以降低把病毒帶走的風險。而這套作法,就是來 自當年對抗 SARS 時,要求所有醫護人員都須清洗完、換妥乾淨服裝後才能離開的寶貴經驗。

至於禽場環境上,我認為必須明確劃出場內動線,也就是「路徑管控」(Traffic control),避免四處攜帶病毒的可能。這也是來自抗 SARS 的經驗,當時透過完全獨立、分隔的乾淨區和感染區,避免病毒交錯散播。

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排除非家禽的其他動物,尤其是老鼠、犬貓等哺乳類動物。 現階段臺灣大學獸醫系研究已證實犬隻上可檢出 H6N1 型禽流感病毒;一旦哺乳類動物受到感染,病毒會更容易有機會適應人體,必須特別注意。 此外,還有一件事情禽農得注意,就是 不要買來路不明的疫苗,尤其是買一送一 的疫苗。

當疫苗品質太差時,可能導致家禽不發病、死不了,卻到處散播病毒,讓病毒在臺灣「住下來」,最後全臺灣人都 受害。因為確實臺灣的家禽早期並沒有監測到 H9N2 的紀錄,有可能和來路不明的疫苗有關,所以禽農必須要有正確的認知。

排除非家禽的其他動物,尤其是老鼠、犬貓等哺乳類動物,是防疫的重點工作。

會康復的「流感」可能是禽流感,要主動採檢

另外相較於個人衛生,我發現禽農只對「高」致病性禽流感提高警覺,但忽視「低」 致病性禽流感,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舉例來說,2014 年中國曾發生一起 5 歲小孩確診 H5N6 型禽流感的案例,這是「低」致病性的禽流感,小孩子的症狀很輕微,只有咳嗽、喉嚨痛,吃一點中藥、休息兩天病就好了,但剛好他爸爸有帶他去醫院,採檢後發現不是感冒,而是禽流感。

這種誤以為是感冒的禽流感,在不會致人於死、又會康復的情況下,容易讓人疏於防範,導致禽流感病毒有機會在人體進行基因重組(Reassort)後完全適應人類,成為大規模、全球性的傳染病。這是我們公共衛生學者和醫人的「人醫」最擔心的 事情。而在中國有些省份,該型禽流感已 經不是僅有一種亞型的禽流感病毒,這個現象就要特別小心。

所以我要提醒所有禽場的相關從業人 員,禽農、載運司機、屠宰者、獸醫等,如果患有呼吸道、腸胃道症狀,就應該提高警覺,並且主動告知醫生您的職業別、所養禽種及其來源。甚至政府應該設置「通報獎勵金」,直接鼓勵通報症狀的禽農,並且留下人檢體做研究。

香港在1997年H5N1禽流感流行後的研究,發現禽農身上的H5N1型禽流感會造成腹瀉,而荷蘭則發現感染 H7 型的禽流感會造成「紅眼症」,這些都是因為有人禽流感檢體、提高警覺告知才有的結果。但臺灣的人檢體卻相當不足,因此有 必要鼓勵相關從業人員主動告知職業別, 並且絕對不要輕忽不致死、就醫後可康復的「流感」,而不慎誤判造成「全球流行」(Pandemic)的大禍。

由下而上、團結合作, 臺灣禽流感仍能成功防治

上述是我認為個人和個別禽場可以努力的方向,但是自己做到 100 分,防疫上卻不一定能 100%達到目標。

臺灣的飼養密度高,鄰近周遭可能存在低生物安全水準的農舍、禽場,所以一定要靠全體禽農與防治人員通力合作,避免家禽和哺乳動物、 野生候鳥接觸,攜帶病毒後重組、變異,否則將增加人類感染的風險。 因此建議禽農自行依照大、中、小不同禽場規模組成委員會,討論哪些生物防治方案是可行、即禽農可以接受的。

雖然現在政府推動非開放式的飼養環境,將禽舍圍網、避免與野外禽鳥接觸,但我發現許多圍網有瑕疵,野鳥不只能繼續進出禽舍、吃飼料,甚至還「習慣」進出禽舍。

所以由禽農自行組成委員會,提出各個規模都可行的方案,然後另由專家委員會前往稽查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甚至政府可直接送 3 個委員會的代表去荷蘭或日本參訪,這些國家曾發生過禽流感,也都有重要的養禽產業,或許看過別國的作法後,禽農自己就會想辦法。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由下而上,而不是一直眼睜睜地看著 禽農設備落後而裹足不前,這是公共衛生防疫的重點。 舉例來說,臺灣在 1998 年開始流行腸病 毒 71 型,但幾年後臺北市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很少發生重症案例,原因之一便是衛生教育做得好。現階段禽流感一樣也沒 有疫苗,勢必得靠自下而上的公共衛生教育改善現況。

找出高風險因子,政府與禽農共同排除

政府同時應與禽農合作,把高風險、低風險的禽場劃分出來,並盡可能找出流行相關致禍的「危險因子」。

其實臺灣的禽流感從2003年發生至今,加上2015年的大流行,從現有的資料來說,較少研究發表哪些地方是「高風險區」、又有哪幾個場域特別容易感染禽流感?為什麼禽流感在臺灣散布得這麼快? 有哪些場是和野鳥接觸家禽有關?這些都是政府在防疫上最該聚焦探研的問題。

日本也曾發生很嚴重的 H5 型禽流感,但他們幾乎當年就做好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把危險因子抓出來;但臺灣從2003年開始,到去年大流行,流行病學調查又在哪裡?只要我們將高風險區界定出來,再嘗試找出所有可能的「危險因子」,我才會說 即使去年有很嚴重的禽流感,臺灣絕對有能力阻擋後患,即使飼養密度高,只要生物安全做得好,仍然可以管控風險。

我曾在 2015 年元月禽流感流行後於報紙為文,呼籲偵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整合而 相輔相成的重要,及其後 3 月 12 日防檢局舉辦的禽流感國際會議再三苦心建議。希望往後獸醫教育與高普考能強化傳染病偵測、流行病學病毒演化與統計學,以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的艱鉅挑戰!

過去獸醫系所多注重檢驗、病理、疫苗 研究,較少悉心栽培防疫最需要的田野作戰人才,所以我也很鼓勵禽農來念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甚至建議政府以公費的方式讓老、中、青三代都有禽農能專攻禽流感防疫。回想我們如果在 2003 年即開始培育人才,或許現今的經濟損失就不會如此鉅大! (原文刊載於2016年9月號豐年雜誌〈禽流感可以控制嗎?〉)


更多閱讀

非開放式飼養因應禽流感


參考文獻:

Liu, Ming-Der, Chan, Ta-Chien*, Wan, Cho-Hua, Lin, Hsiu-Ping, Tung, Tsung-Hua, Hu, Fu-Chang, and King, Chwan-Chuen* (2015 June) Changing risk awareness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Low- to 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Live-Poultry Markets in Taiwan, 2007 to 2012. BMC Infect Dis . 2015 Jun 24;15:241. doi: 10.1186/s12879-015-0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