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10億產值,苗栗場快篩技術讓草莓苗不再「見錢死」!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農委會

草莓是臺灣重要的產業,全臺種植面積500公頃,產值近10億,但是草莓的病蟲害多,其中萎凋病是育苗期重要的病害,難以用肉眼判斷,等到第一期開花期才發現已枯萎。有鑑於此,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場)研究三年,導入病害快速檢測技術,從源頭母株篩檢,能有效防止病害擴散,有供應苗的產銷班和種苗場若有需求,可與苗栗場聯繫。

草莓屬無性繁殖,最初由一個母株長出走蔓,當走蔓遇到土壤,又會再產生多個子株,期間如果發生萎凋病,對育苗產業影響甚鉅。「萎凋病是真菌,孢子會掉到土壤裡,如果媽媽有真菌,會再帶到子株,」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呂秀英解釋,植株受病原感染,可能導致種苗與植株陸續發病死亡,造成嚴重損失。

然而,目前的草莓苗85%都是農民自行育苗,15%才是由專業的育苗場育苗,呂秀英提到,農民育苗的缺點是對苗的照顧沒有概念,且萎凋病難用肉眼判斷,唯一可看出的病徵是會有大小不一的畸形葉,但並不表示其他葉子沒有帶菌。如果農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種植,等到第一期花開期發現枯萎,已錯過補植的時機,所以農民經常把萎凋病稱作「見錢死」。

現今還未有可有效控制萎凋病的方法,因此呂秀英強調,透過早期監測,預防重於治療,才有機會將損害降到最低。目前有兩種技術可以從源頭預防草莓種苗發病和擴散,第一階段先從外觀篩選健康的母株,採下從母親到子株的第一段走蔓做標記,並使用選擇性培養基檢測,如果沒有出現粉紅色的黴菌,表示種苗很健康,可以放心種植。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呂秀英(右)和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鐘珮哲(左)強調,透過病害快速檢測技術,能及早預防草莓苗病害,也降低後續藥物使用與農民損失。(圖片提供/農委會)

假如經選擇性培養基檢測,發現粉紅色菌落,便要懷疑是否為萎凋病;一旦確認,需整株拔除,對農民是很大的損失,所以要做雙倍確認。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鐘珮哲說,第二階段採用Multiplex PCR技術確認,母株確定有微量病菌後,母株和周邊的苗都要清乾淨,避免病害擴散。 不過,這兩種技術的成本不同,用選擇性培養基檢測,觀察是否長出黴菌需7天,1件成本只要40元;如果要進一步確認,PCR技術雖然只需花1天,但1件成本100元,較選擇性培養基昂貴。

採用預防重於治療的篩檢方式有許多好處,呂秀英說,萎凋病一旦發生,並沒有很好的藥物可控制,在還未嚴重到無可挽救的情況下,先篩檢和去除病株,避免病菌蔓延,也能減少無謂的資材投入,「農民除了不需花費金錢嘗試沒有用的農藥,消費者也不需擔心農藥殘留,這套技術對農民有幫助,對消費者健康也較有保障。」 呂秀英說,苗栗場在民國103和104年已先試談育種農戶做測試,未篩檢過的母株發病率為9到10%,經篩檢後,母株發病率可從9%降到0.3%。

因成效不錯,今年擴大檢測範圍,取兩個草莓產銷班的植株,也找了兩家育苗數達10萬株以上的農戶做萎凋病檢測,希望明年繁殖的健康種苗數可擴大到150萬株,未來希望技轉給專業廠商,讓檢測做得更全面。

經選擇性培養基檢測,發現粉紅色菌落,需懷疑是否為萎凋病,如果要進一步確認,可採用Multiplex PCR技術,母株確定有微量病菌後,母株和周邊的苗都要清乾淨,避免病害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