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路英雌與好漢,農業師傅鼎力開跑!

25歲的覺姓學員,才從國立大學法律系畢業不久,沒有從事法律工作,反而對從事農業有所憧憬。他掌握了一項契機,通過農業委員會農業技術服務團培訓農業技術師傅的甄選,他高度期待在所學的法律專業領域外,還能在農業開創出一片新天空。

像覺姓學員一樣,高屏地區共有80名學員,通過體能測試等初試後,從3月8日起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接受為期10天的專業訓練。他們對農業都抱著熱忱態度,在課堂上、在農園實務講作時,不時與老師精彩的話,也因為不少學員來自農業外的其他行業,不但有新思維,還有新穎的經營理念,讓人驚艷。

「各地農村普遍缺乏農工的時候,在養成這批農業師傅後,新生力軍所引發的效應,很讓人期待啊!」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景和說,為了紓解季節性農業缺工的問題,活化農業勞動力,農委會今年推出新政策,希望透過農業技術培訓,訓練專業性的農業師傅,挹注欠缺人力已久的農村。

農委會規劃的「農業專業技術團訓練及調度計畫」,全國共有三團,除了台中一團,另二團在高雄、屏東,分別由高雄市大樹區農會及屏東縣南州地區農會承攬遴選工作,養成新農業師傅後,也要設立人力調度平台,受理欠缺農工的農戶申請。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集訓的80名學員,經過10天集訓,還要通過第二次筆試及實務考試後,才會在高雄、屏東團各錄取30名,產生新的農業師傅。

「承辦這項招募工作時,我們真的有點擔心招不到人。」大樹及南州農會原本都擔憂場面冷清,無人報名。「但報名踴躍的情形,卻讓人驚訝」,兩農會都發現,不但報名熱絡,受理日期截止後,還不斷有向隅者打電話詢問,結果南州地區農會報名人數高達250人,大樹區農會也有185人,兩農會各自淘汰掉大半人數,篩選出各40名受訓學員。

第一次測試主要是測試體能,也就是負重競跑,男、女參試者各扛上20公斤、10公斤重的砂包(或有機質肥料),負重競跑50公尺,再由評審人員擇優唱名通過。由於報名人數多,競爭太激烈,競速時還出現應試者過度緊張,踉蹌跌倒而失格。

參加甄試者,得先通過負重競跑體能測試。(圖片提供/南州地區農會)

甄選受訓人員的過程中,南州地區農會總幹事黃俐甄、推廣部主任劉雅芬都發現不少大學學歷的報名者,甚至也有出國留學返台,決定探詢農業祈求「新」發現,更有少校退役的參試者。

大樹區農會總幹事張清榮、推廣部主任鄭金強則發現報名人數中,竟然大部份湧自高雄都會的城中地帶,有來自一般工商業,也有一名南部醫學大學醫學院研究所的碩士報名。「很顯然,他們是把這次的農業師傅培訓,看中是農業入門第一章,希望有所學,然後敲開農業經營大門,」南州與大樹區農會總幹事都不約而同說道。

透過兩個農會遴選受訓人員後,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負責學員的訓練工作。場長林景和說,授課的老師都是累積豐碩農園經驗的好人才,傳授的技巧,「步步都是精華,也不會藏私」。

這一次集訓,高雄區農改場還特別針對屏東、高雄兩地在地常綠經濟果樹做了不同的課程安排,再就生長過程做了剪枝、疏花果、結果、套袋、果品分級及網室搭建、維護等實務操作。參加訓練的學員,屏東團平均年齡38歲、高雄團為40歲,「都還年輕,支援缺工農戶,將是活力充沛,」林景和觀察。

林景和於3月8日主持開訓典禮,農委會簡任技正蔡佩君、高雄市政府農業局科長梁銘憲、屏東縣政府農業處科長張睦理、高雄市農會推廣部主任吳國正、屏東縣農會督導吳瓊華、南州地區農會總幹事黃俐甄、大樹區農會指導員張奇英都前往觀禮,也都對這次培育的農村新活力,寄予厚望。

林景和指出,隨著農業勞力的老化,農業缺工問題越來越嚴重,他希望參訓的80名學員,在受訓期間都保持著高度好學,有問題就積極發問,學得一技之長,成為農業專業技術師傅及人力需求供源,落實政府解決農村農業季節性人力不足的政策目標。

隨著課程推動,訓練期間,學員的收穫也越見豐厚,授課老師常就各種綠經濟果樹常做了重要的提醒,像助理研究員朱堉君在番石榴產期調節技術課程中,就一再提醒學員們以後入園協助時,「記得採番石榴時,得在上午摘採,才能保持果實青脆及保有水份」,讓果品耐放、保持鮮度與賣相。

訓練課程著重實地操作,學員在農園中,專精聚神地聽取老師講解。

助理研究員蔡文堅也指出,由於全球常出現極端氣候,所以課程安排也反映現有的氣候狀態,排入極端氣候的適應性課程。他說,進入極端氣候後,往往對栽植作物帶來破壞性,所以在課程也強調災後的處理及銷售工作,像是災後產區受損產量銳減,災後僅存的果品,如何搶下時機賣出高價位,減少受損。而災後的網室也要儘快修復,回復作物正常成長等等,在課程中,也都做了重要提示。

從證券業轉入農業已有15年的林姓學員,很珍惜農委會這次提供的訓練。他認為參加這次訓練受益匪淺,他在自己的農地種植番石榴,經過老師們的提示,可以在他的農地,也可以在農會派遣協助欠缺農工的農戶中,有所發揮。

國立大學法律系畢業的覺姓學員,家中務農,作物以種植生薑為主,準備司法特考的同時,他希望能在農業領域,也獲得專精知識及實務經驗,並考慮以後就業可以從法律及農業兩大項工作雙管齊下。另一名出國留學返台的學員,組訓人員也發現他懷著對農業有著高度熱忱,更期待從培訓工作中,開拓出人生新視野,不斷憧憬著從此走入農業生產的康莊大道。

高雄農改場在集訓後,將擇優依成績高低排序,在高雄、屏東兩團各錄取30名農業師傅,並在大樹、南州兩農會設立人力調度平台,從3月22日到今年年底,即12月31日期間,接受農場申請並派遣出農業師傅,解決高屏地區農業季節性人力不足的問題。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景和(左)、南州地區農會總幹事黃俐甄到訓練課堂勉勵學員,並拿著學員出勤到農場工作時的要穿上的工作制服。

農改場將發放工作制服給新出爐的農業師傅,並提供農業師傅就業及專業訓練獎助。場長林景和說,在就業獎勵方面,農業師傅從事嫁接、剪枝、套袋、除草等農務工作,每人每月最高核發8800元,也就是一個月以176小時為限,每小時50元。

務農基金的獎助辦法,則是農業師傅從事農務工作達144小時以上者,當月儲存務農創業獎勵金一萬元; 每人每月工作80小時以上、143小時以下者,當月儲存五千元; 未達80小時者,就不予儲存獎勵金。另有勞健保、意外險、醫療保險等,並依出勤狀況補助交通費,出勤一天補助一百元,半日五十元,一個月最高補助三千元。

場長林景和與大力招募學員的大樹區、南州地區農會都期許,農委會首度推出補注人力政策,能逐漸紓解季節作物長期缺工的問題,同時解決部份農戶違法僱用非法外籍勞工衍生的相關問題,今年舉辦後,將視成果,再持續推動,讓農村經濟不因缺工停滯,也能培育更多農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