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菜種子也要運動,花改場用超音波搖出有機芽菜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芽菜是餐桌上常見食材,也是許多崇尚養生者喜愛的蔬菜,但種植芽菜很難避免使用化學藥劑,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種子放入設備中經超音波「搖一搖」、劃破種皮,不僅能提高芽菜種子的發芽率和生長勢,過程也能完全不使用任何藥劑。

花蓮場表示,一臺成本18.5萬元,目前已技術移轉給生產儀器設備的三群有限公司量產,有助於未來發展有機芽菜產業。

使用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的種子(後者),發芽率與生長勢都比傳統方式(前者)好。(攝影 / 趙敏)

超音波預措精準割破芽菜種皮,促進發芽

孵豆芽前,為了讓種子提早發芽、提高發芽率和發芽整齊度,會經過「預措」處理,常見的方式包括傳統浸水法、燙泡法和酸鹼處理。

但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副教授邱凱瑩說,傳統栽培過程可能使用超過5種藥劑,例如生長調節劑、無根劑、殺菌劑、漂白劑、保險粉和增粗劑,有些硬質的種子「臉皮較厚」,還需要用砂紙磨一磨再透水。

為了提供生產者無需使用農藥或添加其他藥劑的技術,花蓮場和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合作,研發「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用物理方法提升芽菜品質。

「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包含種子處理槽、內置籃、時序控制介面、音波產生器等,操作簡便,在設備內加水,並在內置籃倒入種子,再放入水中,打開開關後,種子便在設備中搖來搖去。

先在內置籃倒入種子,再放入裝水的設備中,打開開關後,種子便在設備中受音波搖動。(攝影 / 趙敏)

研發人員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張光華說,目前的機型每小時可處理30公斤種子,約能產出300公斤生鮮芽菜,設備規模可依生產規模客製化。

張光華說,傳統將種子浸水也算預措的一種,但是效果不彰;工業界常用超音波洗淨東西,新研發的設備也採用超音波的原理空穴效應,高頻震波會在水中產生大量微小氣泡並破裂,使種皮精準被機械割傷,水分滲透性因此提高。

不過種皮割傷對種子是否造成其他影響?邱凱瑩說,超音波透過水震動,可以瞬間產生過氧化氫,高壓時剛好去除微生物,也稍微摩擦種皮,但不會傷及種子的胚。

採用音波預措的芽菜,量產過程無化學添加物,食用安全有保障。

芽菜產量增一成,兼顧食安與品質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范美玲說,超音波機械割傷種皮,水分快速進入種子,芽菜活力因此大幅提升,適當的能量可提高豌豆和綠豆的發芽率和生長勢,芽菜產量也因種子發芽率提升而增加一成以上。

范美玲進一步說明,花蓮場與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合作量產研究,對照組的綠豆發芽率為98.2%,使用超音波技術的對照組上升到100%,而且如果採超音波技術加上浸種2小時,平均發芽時間可從1.42縮短為0.74天,足足減少一半。

另外,豌豆不容易發芽,浸泡8到12小時的對照組發芽率只有82.6%,用超音波後提升到91.8%;如果用超音波處理加上浸種2小時,發芽率可達到97.5%。

花蓮場也針對芽菜生長勢調查,通常芽菜莖長到12、13公分適合採收,有經超音波技術處理的芽菜種子,後續莖長都超過平常的採收高度,批次產程因為生長勢提高15%,加上浸種時間減少,由5天縮短成4天,可減少20%的時間成本,時間短也降低管理風險。

范美玲說,「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研發成果除了提高發芽率、加快發芽速度、增加產量、提高生長勢,而且綠豆芽栽培可從原來的5天縮短成4天,降低管理風險,健康的芽菜種子後續生長不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能讓消費者對芽菜產業有信心。

「我們跟明道大學、設備生產者和芽菜生產業者多方合作,希望把設備用在產業上。」張光華補充。

花蓮場與當地有機耕作規模最大的壽豐鄉農會合作,預期導入「芽苗菜種子預措技術」,並借重農會的產銷平台,將研發成果推廣到市場上。范美玲說,傳統栽培芽菜1公斤零售價為30元,預估超音波預措的芽菜可賣到45元,且設備耗能小,換算每公斤生鮮芽菜增加的水電成本低於0.1元,但效益很大,可幫助農民增加收益。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芽苗菜種子預措設備,可提高種子發芽率、增加產量,過程也不需使用化學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