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違章工廠,污染農作物的不定時炸彈

7月5日,屏東萬丹鄉一沒有登記的地下工廠鳳榮企業公司突然發生大火,黑色濃煙直竄天際。由於鳳榮公司附近遍布大片農地,除了檢視黑煙對人體健康影響,是否造成農作物損害也值得關注。

過往雲林曾傳出工廠廢氣造成稻米、大蒜、玉米等農作物受損,前年彰化溪湖一家地下塑膠工廠發生火警,也波及鄰近葡萄園。與農地毗鄰而立的工廠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凸顯監測公害污染對於農作物潛在影響的重要性。

萬丹大火空氣檢驗出爐,環保署:戴奧辛無明顯污染

鳳榮工廠所生產的塑膠棧板原料為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雖然屏東縣政府參考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質安全資料表說明,燃燒產生的主要空氣污染物為一氧化碳及懸浮微粒,不會產生戴奧辛,且一氧化碳對於人類沒有致癌性,但因工廠鄰近農地,檢驗結果與後續處理仍需注意。

13日檢驗報告出爐。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說,高雄市環保局到屏東檢測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PM10、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都符合環保署空氣品質標準;屏東縣環保局以採樣鋼瓶進行周界空氣揮發性有機物質採樣,也無超過周界標準。

至於民眾最擔心的戴奧辛污染,蔡鴻德表示,屏東縣環保局進行周界採樣,戴奧辛含量為每立方公尺0.035皮克,與環境背景值差不多,且遠低於日本戴奧辛周界建議值每立方公尺0.6皮克。

屏東縣萬丹鄉鳳榮塑膠工廠5日發生大火,黑煙直竄天際。(圖片提供/洪輝祥)

空污來源種類多,氟化物對農作物影響較明顯且能鑑定

曾研究公害污染對植物的影響與鑑定的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殘毒管制組組長徐慈鴻說,工廠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及微粒是常見的空污來源,如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臭氧、氯氣等有毒氣體,以及灰塵、燻煙等固態污染物。若農作物受空污影響,可能發生葉片黃化、壞疽、凋萎及乾枯病徵,甚至品質降低和產量減少。

目前空污中較能具體鑑定和確認的是氟化物,主要來自磚窯廠、陶瓷廠、煉鋼廠、煉鋁廠、磷肥製造廠或玻璃纖維廠排放。

徐慈鴻指出,氟是大自然中普遍且豐富的元素,常以氟化物的形態存在土壤或礦石中,微量的氟化物在動植物和環境裡,這些背景值並不會造成危害。

但她提到,如果是來自工廠排放污染,氟化物容易被植物葉片吸收,污染區與對照區比較後,受污染的葉片可觀察到明顯的病徵,葉片所含氟化物含量也偏高,較能有科學數據當作污染事件的鑑定佐證。

長期致力公害鑑定的臺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孫岩章也同樣認為,就工廠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來說,氟化物對農作物的影響較嚴重和顯而易見。

雲林虎尾工業區和斗六工業區曾有玻璃纖維廠排放氟化物廢氣,造成周邊花卉葉片枯黃,稻米、大蒜和玉米等農作物也受損

當時雲林106位農民要求工廠賠償並遷廠,經雲林縣政府調處後,因雙方對於求償金額認知差異過大而不成立。

爾後,農民向環保署裁決會申請裁決。孫岩章當時擔任環保署公害糾紛裁決委員會委員,裁決會依照不同種類農作物和距離遠近,按不同空氣污染擴散濃度分級計算,最終106位農民獲賠共255萬多元

徐慈鴻說,臺灣早期注重經濟工業發展,曾發生工廠的氯氣、二氧化硫及硝酸氣體外洩,周邊作物受到危害,也曾發生水泥工廠灰塵覆蓋在作物葉片,形成類似「結痂」的覆膜,導致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阻塞氣孔而抑制生長;還有火力發電廠排放黑煙或工廠火災的落塵,沾附海芋及觀葉植物表面,使花卉作物失去經濟價值等。

但她認為,臺灣的環保單位針對空氣污染物長期監測,且相關環保法規也日趨完備,並要求工廠具備相關污染防制措施,因此,空氣污染造成農作物急性傷害事件已不常見,除非發生意外事件,如工廠火災或爆炸噴濺,對周邊作物較有可能發生嚴重影響。

含戴奧辛落塵不易被葉片吸收,但仍可能經食物鏈攝入

這次屏東萬丹塑膠工廠發生大火,因當地正值夏季吹南風,空污擴散範圍、檢驗結果與後續如何處理仍需關注。

鳳榮工廠發生大火那天,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所在位置距離工廠約10公里,仍清楚拍到陣陣黑色濃煙。他從現場傳回來的照片發現,工廠地上有一條火線,沿著幾十公尺在燒。

洪輝祥推測,可能是液體有機溶劑流動,隨著火苗延燒,而且有機溶劑燃點低,燒起來一發不可收拾。他擔心裡頭含有氯或苯,可能產生戴奧辛,大火一下子將有毒物質帶進環境,順著風勢逸散,這樣的污染猶如不定時炸彈。

此外,洪輝祥本來也擔憂,事發當晚如果突然下大雨,「會把最毒的毒性降到最小的面積。」在沒有降雨的情況下,隨著空氣流動雖然能稀釋毒性,但飄散範圍反而擴大,結果卻是全民承擔。

不過,蔡鴻德13日受訪時說,環保署透過美國大氣與海洋總署(NOAA)研發的HYSPLIT模式,了解火災當天污染物質的傳送與沉降,污染物質衝過逆溫層,上升到1,000公尺以上,隨著西南氣流往西北方向飄到中國,不會沉降在臺灣。

類似事件如今年初桃園泰豐輪胎廠大火,環保署針對附近3地區檢測戴奧辛,平均濃度都在環境背景值範圍內。徐慈鴻說,當時縣市政府農業單位也有請藥毒所檢驗蔬菜中的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AHs)和戴奧辛含量,都未超過歐盟行動管制值。

徐慈鴻說,雖然工安意外燃燒過程中會有落塵飄落於作物,有些人擔心是否遭戴奧辛污染,但作物葉片不易吸收這些有機污染物,且作物經清洗後,大部分污染物會被移除,因此,目前只有歐盟在作物上制定戴奧辛類化合物的行動管制值。

不過,孫岩章更關心的是,含有戴奧辛的落塵飄散到作物上,經人體攝食後是否經由食物鏈累積而危害健康。他認為,含戴奧辛的落塵對植物不太會有直接影響,但如果劑量太高,經人體攝入還是有可能中毒。

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如同不定時炸彈,如果發生工安意外,污染物質可能影響周邊農作物。(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公害污染對植物的影響鑑定門檻高,臺灣缺乏長期監測和了解原因

在面對公害污染當前,除了需特別注意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害之外,對農地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孫岩章說,農民經常處於弱勢,尤其有些污染在植物上看不出病徵,「如果沒有人監測和了解原因,就如過眼雲煙。」

他舉例,曾有農民提到植物生長「怪怪的」,或是本來作物可收穫1,000公斤,後來只能收成800公斤,但有時病蟲害跟公害造成的病徵相似,需要農業和環保單位的專業人員監測,可惜國內研究公害污染對植物造成影響的相關人員屈指可數。

此外,解決空氣污染糾紛最大的困難在於危害物鑑定,徐慈鴻說。因許多污染物造成危害後,在植物體內已不復見或已轉成其他物質,不易用化學分析方法鑑定。

因此,早期探討空氣污染物對作物的影響,主要是在實驗室的模擬環境下,以較高濃度的污染氣體對作物燻氣,觀察葉片受害徵狀協助鑑定。但她提到,在目前的實際環境中,污染物並不容易出現這麼高的濃度,除非發生工安意外。

孫岩章說,判斷公害污染是否成立包含三大面向:原因鑑定、責任鑑定、程度鑑定或評估。原因指的是找出污染源、劑量反應關係等,用於判斷因果關係,例如什麼污染源造成哪些病害或影響;責任是加害人應負擔哪些賠償;程度則是看損害量及範圍,若要進到司法層面,仍需要具體證據。

別讓公害污染重重舉起,卻輕輕放下

當農民懷疑作物生長出現異常可能與污染有關時,徐慈鴻建議,可向鄉鎮公所農業課人員或縣市政府農業局/處反應,並由環保單位會同農業單位人員到現場會勘及採樣,必要時也會請當地的試驗改良場所協助勘查。「希望農民找公部門協助,不建議當事人自行採樣,後續賠償、申訴較不會被質疑或有爭議。」

洪輝祥強調,這次發生火警的鳳榮工廠附近是萬丹平原,農地是用來生產糧食,應該被嚴格規範使用。在農地附近的地下工廠平日就可能產生落塵,其中不乏硫氧化物、硝酸鹽,萬一是做電鍍和金屬加工的,沒有污水處理系統,造成重金屬污染就更麻煩。

他認為,政府部門應長期監測土壤及追蹤大火帶來的粉塵、落塵,如果能加強查緝,對未登記的工廠開罰更好,讓其他地下工廠有所警惕,政府也不應粉飾太平,工廠要有工廠登記證和營利事業登記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