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水稻即將進入分蘗盛期,嚴防葉稻熱病危害

文、圖片提供/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北部地區水稻即將進入分蘗盛期,葉稻熱病極易發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呼籲稻農密切注意田區疫情,把握時機正確防治,可降低損失確保收益。桃園農改場自103~105年陸續設置2處稻熱病監測田,除以秧砧提早預警疫情外,更監測稻熱病菌生理小種對水稻推廣品種感病性,提供稻農抗病品種選擇與疫情預警,嚴防稻熱病危害。

桃園場表示,葉稻熱病主要發生於一期稻作,好發於高溫多濕、早晚溫差大之氣候,發病初期於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如環境適合則擴大成紡錘形病斑,周圍呈黃色、中間赤褐色及內部灰白色,嚴重時葉片枯萎甚至全株枯死。

此病在不同品種間發生差異大,種植抗病品種為病害管理之重要策略,稻農若種植非抗病水稻品種、密植、通風不良及過度施用氮肥情況下,則易造成葉稻熱病疫情好發。

桃園場近年來選定桃園市楊梅區及新竹縣峨眉鄉稻熱病好發區設置監測田,種植22種推廣品種及31種判別品種,監測轄區稻熱病菌生理小種感病性及疫情。結果發現多數品種僅零星發生,惟其中7個品種較為感病,分別為臺稉2號、臺稉9號、臺稉16號、台農71號、桃園3號、臺南11號及高雄139號,故請北部地區種植前述品種之農友特別注意葉稻熱病發生疫情。

田間補植用的秧砧由於極度密集,常早於本田發病,可作為葉稻熱病發生指標,因此,本場以水稻感病品種之秧砧設置於監測田作為預警,稻農亦可密切注意秧砧疫情,一但發病立即移除秧砧,並進行藥劑防治。

葉稻熱病預防性施藥(如撲殺熱等)需於水稻插秧後30天前後施用,藉以誘導植物防禦機制,適合稻熱病好發地區或種植非抗病品種田區進行預防;病害發生初期應施用保護性藥劑(如芬諾尼、三賽唑等),阻止病原菌侵染,避免稻熱病疫情擴散,或施用具治療性的藥劑(如亞賜圃、丙基喜樂松等)防止田間疫情惡化。

葉稻熱病為一期作水稻重要流行病害,桃園場建議稻農選種抗病品種,調整栽培行株距,勿過度施用氮肥,並配合葉稻熱病預、警報,適時防治以降低病害發生,有效確保水稻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