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軍於農】失根的好茶部落,走出莫拉克風災再現魯凱文化

內容提供/ 豐年社&青年日報 圖片提供/ 李金龍

他們的家,曾被土石流衝破,導致整個部落被迫遷移,成為失去家園的魯凱族人。走過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漫漫長路,來自屏東縣霧台鄉好茶部落的魯凱族人來到瑪家農場「禮納里」,在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金龍帶領下,不但重建自己的部落,還發展出「接待家庭」的部落產業,吸引國內外觀光客體驗魯凱家庭的好客與文化,也獲得2017年觀光節慶祝大會的優良觀光產業團體獎。

今年41歲的李金龍出身好茶部落,民國83年憲兵學校畢業後即投入憲兵服役,於民國92年以上尉軍官退伍。李金龍退伍後從事餐飲服務業,直到民國96年強颱聖帕、民國97年強颱莫拉克連續重創好茶部落,部落受到土石流侵襲被迫遷村。

在部落只剩老人家與小孩的情況下,李金龍毅然放下手邊的工作,返回部落肩負起遷村與產業重建的重責大任。

李金龍(右一)回鄉帶領部落族人發展接待家庭產業。

回憶起遷村的歷程,李金龍介紹原名「古茶柏安」的魯凱族好茶部落,傳說是一對魯凱族的兄弟在雲豹及老鷹的帶領下,來到中央山脈的大武山、也就是「舊好茶」部落所在地定居。

然而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全村於民國67年遷徙至南隘寮溪旁的台地「新好茶」,開啟新的生活。然而好茶村命運多舛,歷經多次嚴重的風災導致滅村,全村甚至有三年之久被迫寄居於廢棄的隘寮營區內,每戶僅分配約4坪大的空間。

李金龍回憶,廢棄的營區裡環境潮濕燜熱,夜間還會傳來陣陣的豬屎臭味,這樣窘迫的日子一直到莫拉克風災後,終於定居禮納里永久屋基地。

然而,新的環境考驗著好茶族人,雖然永久屋採取歐式建築而美輪美奐,但原住民的文化生活與土地是緊緊連結的,沒有了耕作地,不單是年輕人的就業受到影響,沒有可耕作的土地種植傳統作物,更影響部落長者的心情。

面對部落所面臨的危機與文化凋臨,李金龍返鄉帶領著部落年輕族人組織「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發展「接待家庭」產業,並從一開始的兩戶,到目前已多達40戶投入其中。

部落裡的年輕人也推動一系列感恩活動,讓好茶部落充滿正面感恩的能量;藉由許多家庭開放寄宿,讓更多民眾認識魯凱族,觸發正面的感動。

好茶部落接待家庭產業,讓來訪客人充分體驗魯凱族人好客與文化。

李金龍介紹,魯凱族在全世界僅一萬多人口,也是唯一用百合花來規範其文化的族群,在好茶部落裡,處處可見藝術生活化,如雕刻、刺繡、編織、花草園藝,還有家居、服飾、歌舞,都成為族人傳統生活的一部份,禮納里的好茶部落將魯凱族的文化語彙呈現得淋漓盡致,從住屋外觀、門廊裝飾,處處可見用藝術說故事的蹤跡。

因為接待家庭的發展,李金龍說,部落長輩把參加體驗行程的客人當作自己的家人,視為該家屋的孩子。無形之中,長輩的憂鬱不見了,不再是過去蹲坐在家屋門廊前望著遠方興嘆的老人,而是精神奕奕笑容可掬的Home爸Home媽。

除了故事和藝術,好茶部落的魯凱族風味餐更是一絕。李金龍說,族人以小米、甘薯、芋頭、紅藜、花生等為主食,結合當地食材、野味的創意料理,有別於一般傳統的風味餐;再加上好茶部落的年輕人返鄉服務、參與部落事務的比例較高,使得美食於改良後更具特色,像是改良版的傳統小米粽、麻囍勞打(Mashilawta,炸物料理)、紅藜米食、烤小米餅等等。

接待家庭產業目前吸引了20多位年輕人返鄉投入,除了台灣本地,也有來自日本、美國、澳洲與加拿大等地的觀光客參與。為了維持品質,好茶部落也有100多戶族人共同參與社區發展,發展出避免惡性競爭的合作公約。

李金龍表示,共有、共享、共存的理念如同祖先共耕的精神,也像魯凱族的琉璃珠一樣,形成一串般的生命共存。

接待家庭產業目前吸引了20多位年輕人返鄉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