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隻鴨子、什麼時候吃飼料、吃了多少、增胖效果如何,這些全都可以靠著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搭配電子標籤,讀取並記錄下來,但每一筆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卻會因為電子標籤的裝置及位置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農委會畜試所利用鴨子專用的鴨眼鏡的鏡架,搭載識別晶片,如此一來,鴨子就免受皮肉之痛植入晶片,搭配RFID又能取得極詳細的觀察數據。
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鄭智翔指出,以RFID所開發的家禽腳環等電子標籤已行之有年,然而受限於讀取距離較短,難以應用於平飼飼養環境鴨隻性能資料收集,當初改良設備的目的,是為了監測畜試所的鴨子,收集鴨子們在正常活動狀態下進食情形,沒想到效果極好,未來會邀民間廠商共同討論,適合推廣應用的方向。
除了畜試所實驗中的鴨子可以適用這套監測系統之外,飼養種鴨的育種業者應該也可以考慮使用,鄭智翔說,育種業者需要掌握個別鴨子的性能資料,傳統做法是將每隻鴨子都單獨飼養在籠子裡,但鴨子在籠子裡無法有效伸展身體,體形較大的番鴨、北京鴨在籠子裡更可能導致足部受傷、趾瘤症等健康問題。如果讓鴨子自帶非侵入式的識別晶片,平時可以全場趴趴走,要吃飼料時再就飼料籠定位,就可以兼顧鴨子健康及飲食,及研究人員所需數據的監測。
監測鴨子體重及攝食的關鍵,就在飼料籠的設計,籠子只留一面讓鴨子進入,鴨子站定的地方就是秤,用於測量體重,同時也是感測器,感知鴨子站進飼料籠後,飼料供應槽的重量表就先歸零,等到鴨子吃到滿意後離開,飼料槽減少的重量數值,就是鴨子吃掉的飼料量,利用RFID技術,這些進食數據、時間、體重等資料就會被讀取並傳送到人機介面。
新型態電子標籤與現行商品化腳環形式在比較測試期間,以相同的時間及鴨子數量條件下,分別收集到6230筆及2170筆資料,新型態電子標籤能取得更完整的資料,顯示其讀取效果優於腳環形式;在標籤脫落率方面,2組鴨隻均無標籤脫落情形。畜試所期待,未來可望利用這項技術開發商品化的平飼鴨隻採食量及體重監測工具,方便育種或研究人員監測數據,同時也照顧到選拔鴨隻的動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