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漁船勞動條件待改進,臺灣受關注。漁業署:已制定相關規範,致力提高外籍船員待遇

文/趙燕、洪嘉鎂 圖片提供/漁業署

位於美國的蒙特利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2月發佈「海鮮奴工風險工具(Seafood Slavery Risk Tool)」網站,幫助消費者或海產業者查詢其所購買或進貨的海鮮是否可能由受虐勞工、非法移工或是被迫害的童工在惡劣海上環境中捕撈。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臺灣漁船沒有童工問題,過往遠洋漁船雇用外籍勞工管制較鬆散,自《遠洋漁業條例》通過,針對外籍漁工制定相關規範,並對境外漁工訂定《境外僱用漁工辦法》,確保外籍船員不會被不當對待。

來自受虐漁工的血汗海鮮

「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由蒙特利灣水族館與關注人口販運的自由亞洲(Liberty Asia)、永續漁業夥伴(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合作,花費兩年時間收集非法捕撈資料作為網站基礎資料,設計成線上搜尋工具。

「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將類別區分為「嚴重」、「高風險」、「中等」、「低風險」四種排序。歸類為「嚴重風險」的魚類代表有強烈證據顯示這些漁獲來自於奴工所捕獲,例如長鰭鮪、正鰹、黃鰭鮪等漁獲,臺灣皆被列為「嚴重風險」。當然也有「低風險」的魚類。例如智利鱸魚,目前無證據顯示是經由受剝削勞工的雙手所打撈上船。

以魚種為主,「國家」案件為輔

「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特別說明風險等級以魚種為主,並不針對個別國家。但是若該國被揭露有虐待漁工的具體事證,則該國捕獲的魚種則會被給予較「嚴重風險」的等級。以臺灣為例,網站上可以搜尋到國內饕客喜愛的各類鮪魚,都曾在臺灣漁船上查獲由被不人道對待的非法奴工所捕獲。

消費者奮起,拒吃奴工海鮮

蒙特利灣水族館近年以推動「海鮮觀察計畫(Seafood Watch program)」聞名,以紅、黃、綠三色區分熱門海鮮種類的瀕危程度。目前大眾對永續漁業關注的核心多聚焦在過度捕撈、海洋汙染、非法捕漁、棲地破壞等議題,但漁業奴工卻尚未成為議題核心,然而漁業奴工牽涉範圍極廣,甚至涉及跟人口販運、非法童工等犯罪行為。

蒙特利灣水族館2014-15年間追查漁業奴工相關事件發現,這些由受虐漁工捕獲的海鮮大量流入美國知名連鎖量販超市與餐廳。例如,泰國的海鮮出口量居全球第4位,美國餐廳大量購買來自泰國的漁貨,然而泰國的漁船常被查獲來自緬甸與柬埔寨的非法漁工。基於人道救援與博物館肩負的社會教育使命,蒙特利灣水族館因而催生此網站誕生,希望海鮮業者能追查店內進貨的海鮮是否可能涉及不法虐待,同時也希望消費者扮演監督海鮮業者的角色,讓海鮮消費鏈能夠更透明。

 消費者能透過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了解自己吃下肚的海鮮是否由血汗漁工捕撈。(圖片來源/截圖自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

消費者能透過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了解自己吃下肚的海鮮是否由血汗漁工捕撈。(圖片來源/截圖自海鮮奴工風險工具網站)

生產消費共同把關 邁向真正年年有「漁」

在國內魚市場,其實漁民們對漁獲量逐年減少愈加有感,而消費者近年也不難察覺到菜市場上的各類海產價格越來越貴。

臺灣漁船登上國際媒體版面多是負面報導,2015年10月歐盟將台灣列為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UU)漁業」不合作第三國警告名單(俗稱的黃牌名單)。雖然漁業署對外表示透過修改遠洋漁業法規與增設監控中心,力拼解除黃牌禁令,但執法成效仍待觀察。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臺灣漁船沒有童工問題,目前遠洋漁船雇用員工以外籍漁工居多,大多數的船員都很愛惜外籍漁工,過去遠洋漁船雇用外籍勞工管制較為鬆散,自從《遠洋漁業條例》通過後,已針對外籍漁工有制定相關規範,並針對境外漁工訂定《境外僱用漁工辦法》,提高外籍船員的生活待遇。

目前外籍漁工到我國漁船工作,需透過國外及國內仲介機構,從今年度起,漁業署將僱用專家評鑑仲介公司,加強外籍漁工管理。依據遠洋漁業條例規定,未經核准從事我國仲介業務,可處4百萬以上,2千萬以下罰鍰;合法仲介機構若違反規定則可處1百萬至5百萬罰鍰,最高可廢止仲介資格;經營者若違反與外籍船員雙方訂定的事項,則可處5萬至25萬的罰鍰,並收回漁業執照一年。

林國平指出,漁業署也制定定型化契約,規範外籍漁工的最低薪資、身故金、醫療保險、休息等相關事宜,但遠洋漁船執法涉及國際問題,因此今年將會用問卷,利用監督國外漁船卸魚期間,及海巡署配合海上巡護計畫安全無虞時,登船讓外籍漁工填寫問卷,從第一手資料了解經營者是否有違法事宜。

林國平強調,漁業署會逐步推動外籍漁工的管理措施。目前漁業署在漁港興建外籍漁工休閒場域,讓漁工可以有休閒場域,並與家人聯繫,也有與宗教團體合作義診、義剪等活動。

漁業署正推動讓外籍漁工填寫問卷,以了解漁工在船上的生活狀況,及船隻經營者是否有不當對待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