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身世全都露,污染來源全現形

文/ 林宜潔 圖片提供、首圖提供/ 環保署

2001年迄今,全臺加油站漏油導致土壤地下水污染案件累積有162件,有71件尚在列管中。由於油管多位在地底下,致使污染責任判定常有爭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2013年開始,與中油公司的探採研究所合作,成功開發「柴油指紋圖譜鑑識技術」,未來將以科學證據比對出柴油來源,柴油污染判讀再添利器。

柴油污染判讀技術與國際同步

環保署說明,油品指紋圖譜鑑識,就如同人類DNA鑑定。由於柴油屬於重質油,存在柴油中的特定物質,如生物指標(biomarker)或多環芳香烴(PAHs)不易受到生物降解或風化作用等環境因素影響,穩定性高,可以做為鑑識指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研究員兼組長陳以新指出,油品指紋圖譜鑑識技術,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應用於地質鑽探及石油探採領域,近年也被用在環境污染鑑識。

500多筆本土化柴油資料庫,柴油來源無所遁形

「每個國家的本土化柴油都有自己的指紋」陳以新表示,不同產地原油的化學物質比例不同,加上每家煉油廠的技術不一,煉製出來的柴油成品也不同。看起來兩個外觀一樣的柴油,經過氣相層析質譜儀鑑識之後,特定化合物的圖譜分析特徵會不一樣。

環保署已陸續建立了國內兩家煉油廠以及各大加油站的柴油油品資料,目前有500多筆的樣品資料庫,遇到柴油污染,只要採樣,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比對樣品資料庫,兩個禮拜內就能找出來源。

目前全臺有71處油污污染列管處,受污染土壤必須進行刨除,但如果是污染到地下水,處理起來可能須以數十年計,恢復成本難以計算。

油污污染難處理,時程可達數十年

環保署表示,臺灣氣候高溫高濕,地下管線易鏽蝕,接頭跟墊片常有老化情形,導致地下管線不穩定而漏油,進而污染土壤與地下水。2001年迄今,全臺加油站漏油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案件累積有162件,有71件尚在整治當中。

「有些發生十年都還整治不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技監兼執行秘書陳世偉說明,油品污染處理十分棘手,如果污染到土壤,可能可以刨除方式處理。但如果污染到地下水,水的控制比土壤更難,有些八年十年都還處理不了。陳世偉補充,更別提在判讀技術發明前,在污染源附近的加油站或工廠在尚未釐清責任前,時常直接被認為是污染源,造成責任歸屬的困擾。

陳以新表示,未來將開放技轉給有意願廠商,還期望能進一步開發汽油、甚至其他油品的鑑識技術,增加污染判讀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