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問甜度與冰塊,茶改場果粉茶讓你方便喝到自然味

文、攝影/ 洪嘉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下稱茶改場)經過2年的研發,將茶葉的部分加工技術應用到蔬果上,成功開發檸檬、山苦瓜及秋葵等果茶粉加工技術。這項技術將有特色、不受到民眾喜愛的蔬果製成果粉加以利用,除了能保有蔬果原有風味及營養價值外,也去除蔬果特有青澀味,消費者僅需加水沖泡即可飲用。

耗時兩年研究,反覆試驗加工溫度及時間

茶改場選定檸檬、山苦瓜及秋葵這三種蔬果進行果粉茶開發,茶改場表示,檸檬是希望與市售檸檬飲品做出區別性,更具香氣且保留更多營養價值;山苦瓜是時下最流行的健康食材,但較難購買且帶有苦澀味因此無法被大量食用,透過加工可濃縮8倍的營養成分,並去除苦澀味;而秋葵味道及口感過去一直不受到消費者喜愛,但營養價值相當高,透過加工之後保留秋葵本身的膳食纖維及果膠,入口時能感受到特有的滑順感,就連小朋友都能接受。

經過加工後仍保留蔬果的原色,茶改場強調,這是該項技術最特別的部分之一。

茶改場說明,蔬果磨粉前必須先製作成蔬果乾,一般是用烘箱加工,成本較為便宜,但加工溫度及乾燥時間是製作果粉茶的重要關鍵,茶改場耗時2年探討加工因子,思考如何去除青澀味,留下消費者想要的自然原味蔬果香。

透過反覆試驗加工時間與溫度,茶改場保留蔬果的自然原色、香氣及風味,解決一般加工溫度過高使蔬果乾顏色暗沉、售價較低等問題,並運用低溫研磨技術,克服傳統高溫研磨後,蔬果粉會有顏色暗沉、風味較差等狀況。

運用茶葉加工技術,去除青澀味

茶改場致力於茶葉加工技術開發研究已超過百年,這次開發的果粉茶加工技術正是應用茶葉加工過程的乾燥及磨粉技術。茶改場茶作課課長蔡憲宗表示,新鮮種植的茶葉摘下後是無法直接沖泡飲用,因葉子有股青澀味,但經過乾燥加工後,這樣的青澀味就消失不見,果粉茶正是應用該技術原理。

茶改場運用加工技術,除了去除青澀味外,更將蔬果的成分濃縮6-8倍,讓蔬果營養價值幾乎完全保留下來,讓蔬果本身的自然香味更能扎實呈現,並能延長蔬果保存期限達2年之久,目前的技術可將果粉茶粉末含水量控制在3%以內。

蔡憲宗進一步說明,開發果粉茶粉末細緻度達200目,已接近奶粉等級,加水沖泡後即可飲用,不用擔心杯底會有過多的粉狀沉澱物。而且果粉茶粉末不僅能作為飲品沖泡使用,還能作為食品原料,像是檸檬果粉就可以運用到糕點製作,讓糕點有檸檬香卻不帶有苦澀感。

果粉茶的製作,必須先將蔬果乾燥成果乾再研磨成粉。(圖為檸檬果茶粉,照片/茶改場提供)

技轉2家業者,預計在產季後量產

茶改場場長李紅曦指出,農委會致力於提供國人健康優質保健飲食,過去大宗飲料作物是茶葉,受到西方影響也增加咖啡或是果汁等。茶改場未來組改後,會成為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開發延伸更多茶葉以外的飲品,透過加工提高農產品價值。

目前果粉茶技術已經可以非專屬授權,授權期限為3年,技轉金額為新台幣20萬元,今(107)年已成功授權兩家業者,將於5、6月蔬果產季開始後量產,茶改場歡迎有意生產果茶粉產品的農友及企業直接洽詢相關技術授權。


果茶粉加工技術聯絡資訊
茶業改良場茶作課課長蔡憲宗:(03)4822059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