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于凱:別殺「鯖」取卵,成為壓垮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圖片提供/ 魚凱

有消息指出,為了爭取扒網漁船捕撈作業限制放寬,漁民將在本週四到漁業署抗議。目前扒網漁法主要應用在鯖魚捕撈中,然而近年捕撈的鯖魚體長逐漸縮短,且有性早熟的趨勢,都是資源枯竭的警訊。另一方面,現行漁業署訂立的禁漁時期已屬寬鬆,漁民團體還要求放寬,恐對漁業資源有損無益。

抗議風暴醞釀中,就為放寬扒網作業限制

因為無法進入海域捕撈鯖魚,100噸以上的扒網船漁民打算在11日動員前往漁業署抗議,希望能夠開放扒網船進入12海浬內作業。

所謂的扒網漁撈,是利用集魚燈將魚群聚集後,再將網袋收起蒐集漁獲。因為集魚燈的集魚效果很好,屬於高效率的捕撈方式,先前有學者認為這樣的高效捕撈方式,需要加以管理,否則會造成過度捕撈的狀況。

目前國內以高雄林園及宜蘭蘇澳、南方澳一帶為扒網漁船的主要所在地,其中鯖魚的捕撈便是從早年的「圍網」演進到如今的「扒網」。

至於12海浬的限制,起源於過去大型圍網船在沿岸與小型漁船競爭,時有摩擦與衝突發生;且在4年前開始就逐漸感到鯖魚越抓越小,因此蘇澳區漁民本身也有管制捕撈的想法,漁業署在漁會協調之下,2014年頒布「鯖鰺漁業管理辦法」,限制100噸以上的鯖鰺漁船,不得在距岸12海浬內從事鯖鰺漁業。

現行漁業署訂立的禁漁時期,對鯖魚資源復育成效應再檢討。

性早熟加禁漁期,資源復育仍是杯水車薪

根據漁業署委託的鯖鰺漁業資源調查報告指出,臺灣近海花腹鯖的最大體長,從2004年的43公分,降為37公分,原因就出在2到3歲成魚被過度捕撈,加上環境壓力下,鯖魚被迫提早性成熟,原本2歲才要生產的,提早到1歲當媽媽。

鯖魚面臨的族群存活壓力,來自於繁殖季節的捕撈。鯖魚產卵期是每年當初規定6月1日到30日為禁漁期,禁止在北緯24度以北的東北角海域進行捕撈作業,但鯖魚產卵期其實是2到3月,當初為了與中國休漁期一致,將禁漁期訂在6月;然而最合適的禁漁期,應該還是產卵期的2到3月。漁民團體與漁業署間,這幾年為了鯖魚該何時禁,也時有討論。

不過即使這幾年規範了鯖魚的禁漁期,但鯖魚體長仍舊不見回升。2016年的鯖魚價格因體型過小,以往一公斤20多元的價格跌到剩一半。因此蘇澳及南方澳的漁民還決議:當天收購價若低於15元,隔天就休漁,調整行情。

這次預計前往抗議的發起人臺灣鯖鰺漁業協會理事長江錦煌在2016年時也表示:「以前5條就有一公斤,今年卻要10幾條才有。」

令人納悶的是,眼看資源量不好,卻還訴求開放100噸的扒網船進入12海浬內的捕捉,這無異是走回頭路,難道是真的要讓鯖魚漁業沒有明天嗎?

其實,鄰近的貢寮區漁會、基隆區漁會的意見並非如此,普遍仍希望藉由適度的資源管理,找回鯖魚的資源豐度。

重訂禁漁期,有資源才有產業

鯖魚越補越小,在生態學上,直接反映鯖魚族群健康出了問題。漁獲的體型小,根本很可能是捕撈到尚未長大的鯖魚。整體來看,中國渤海、黃海禁漁期3個月、日本更長達5個月,臺灣卻只有禁漁1個月,從資源學的角度來看,禁漁期間應有所調整。

這次訴求100噸以上扒網船能夠進入12海浬捕捉鯖魚,無異是殺雞取卵,可能成為壓垮鯖魚資源最後一根稻草,讓捕撈鯖魚的漁民全盤皆輸,請漁民團體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