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春的食農科普】古漁法的啟示——不用三腳虎的南方澳這樣捕魚

內容提供/ 舞春食農工作室 文/ 衣魚 圖片提供/ 劉文正

編按:本文作者的父親、大伯和爺爺是世居宜蘭南方澳的討海人,是當地有名的鏢手。雖然作者並非常住於南方澳,卻因年夜飯、熟悉的魚市場和童年記憶,而對南方澳有一份熟悉情感。
然而這座有著「鯖魚故鄉」美名的漁港,從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鎮,沒落到如今只剩9千人,不只見證了經濟變遷,還有各種不同魚法。以下為作者以第一人稱紀錄下各種漁法,期盼讓消費者重新省思海洋永續的方法。

鏢丁挽:和海浪比生猛

要談南方澳的漁法,得先從它的天然環境說起。當地因為有黑潮帶來的湧升流及大陸沿岸流匯合,帶來許多洄游性表層魚種,其中鯖魚的漁獲量又佔全臺的90%。

在南方澳,有一種稱為「鏢丁挽」的漁法。丁挽是立翅旗魚(Istiompax indica)的俗稱,會在每年中秋節後伴隨黑潮洄游到東部海域。然而強勁的東北季風已經吹起,此刻丁挽會在翻湧的浪頭裡若隱若現。此刻便是鏢魚船出海的時刻。

負責「看魚」的船員爬上船頂端的塔臺,在海面四處搜尋丁挽的蹤跡,考驗的是能在波濤洶湧的浪頭裡,攫住飄忽不現魚尾鰭的功力。在我大伯還小的時候,爺爺為了嚇阻他一心想出海捕魚的意願,將他綁在塔臺上不准下來。初次上船的大伯在驚滔駭浪中嚴重暈船、吐得連膽汁都出來了,不過在這個情況之下,大伯還可以發現4~5條丁挽,是全部船員中最多的。

一旦發現丁挽,眾家漁船便紛湧而上,此時鏢手站上突出船頭約3公尺的鏢台,手持約5公尺長的魚鏢,看準丁挽便投刺出去。此刻,速度、精準、體力、勇氣均在一擲!而每次出海都被綁在塔臺上看魚的大伯,不僅沒有被嚇退,後來還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正鏢手。

南方澳素人漁畫家劉生根所繪「鏢丁挽」漁法示意圖。(圖片提供/劉文正)

釣艚仔:母船和子船的友善古漁法

釣艚仔是一艘母船載著幾艘竹筏出海,有時可達數十艘,到達漁場後再將竹筏放置在海上。此時每艘竹筏上都有一名漁夫專司垂釣,一段時間過後,視天候、漁獲量等等狀況,再將竹筏及漁夫接回母船。

這種漁法的漁獲獲多樣化,其中以「花飛」最大宗,也就是鯖魚的俗稱,所以也有人稱「釣艚仔」為「釣花飛」。這種筏釣漁法大概在1950~1960年間可以看見。

南方澳素人漁畫家劉生根所繪「釣艚仔」漁法示意圖。(圖片提供/劉文正)

放緄仔:專釣大尾的

「放緄仔」就是延繩釣,是在一條稱為「緄」的主繩上,繫上許多設有魚鉤的支繩。當漁船行駛到作業漁區時,會將「緄」放至海中等待魚上鉤。

「緄」的長度和上面的魚鉤數量非常不一,從數百到數千尺長都有,魚鉤則有上百至上千支。這種延繩釣的魚獲也相當多樣,主要為中大型魚類如鮪魚、鬼頭刀。

南方澳素人漁畫家劉生根所繪「放緄仔」漁法示意圖。(圖片提供/劉文正)

巾著網:見證南方澳的輝煌年代

1960~1970年間,南方澳開始盛行「巾著網」漁法。兩艘船一組,各載一半的漁網,發現魚群時,兩艘船由兩側下網圍繞,將魚群集中在網內,再用大型撈網慢慢將魚撈回船上。這種漁法主要是捕撈表層魚類,也是一種小型圍網。

根據統計,1980年巾著網捕魚曾高達228組,當時也是南方澳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城鎮的時期;後來因為這種漁法所需人力相當高,加上表層魚漸漸減少,巾著網便逐漸被大型圍網和扒網取代。

扒網:「高效率」的三腳虎

直到今日南方澳依舊盛行的小型圍網「扒網」,就是俗稱「三腳虎」,卻也相當具有爭議。首圖即為三腳虎的主船。

扒網會有艘燈船在夜晚點燈聚集海水表層的洄游性魚類,其中以鯖魚、鰺類為主。燈船將魚群引入主船漁網的範圍中,再將其一網打盡。船上配備的吸魚機把漁網中的魚和海水全部吸進船內,再將海水濾出去。

由於這種漁船移動快速,加上吸魚機的效率之高,每次漁獲量之大,說是能將魚全部抓「光」了也不為過。

為了減緩三腳虎資源掠奪的情況,漁業署訂定了「鯖鰺漁業管理辦法」,內容包括每年6月為禁漁期、禁止在沿海6浬內以三腳虎漁船捕魚等。然而仍有專家認為,現行法規中的6月禁漁期本來就不是鯖魚主要經過的時間,禁漁效果不大。每年農曆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才是鯖魚的產卵季,應將這段時間也設為禁漁期。但在海洋保育及漁民的生計問題之間一陣紛紛擾擾之後,如今尚未達成共識。

選用適合的漁具和漁法,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濫捕以及資源的浪費。

無論是標丁挽還是釣艚仔,這類的傳統漁法考驗的都是鏢手、釣手的功力,而且僅憑手釣即便技術再高竿,漁獲的數量仍有很大的限制;相比之下,扒網可以在幾十分鐘捕到上萬斤的魚,不需高超技巧又省時省力,反倒逐漸取代傳統漁法,成為南方澳一帶漁撈業的主力。

在先進便利的漁法當道之時,是否能夠兼顧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2048年之後人類將會沒有魚可以吃。身邊也不少朋友都發現,以前常吃到的海鮮種類,現在卻因為數量銳減而價格飆高。

選用恰當的漁具和漁法,避免不必要的濫捕以及資源的浪費,已是最需解決的課題;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則可以支持友善環境漁法取得的海鮮,用行動鼓勵漁民一同為永續海鮮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