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前先學挖資料,從農也可用科技來管理

文、攝影/ 洪嘉鎂

過去農民可以用眼睛目測農田狀況,但面對青年返鄉、土地破碎化,以及經驗世代傳承,光靠老一輩的眼睛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要將這些寶貴經驗轉化成資料,讓機械利用資料來協助農業工作者,搞定田間大小事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過去幾年開放300個以上常態更新資料庫、建構API,但這些大量資料並沒有受到關注,透過這次「農業創新黑客松」希望能結合黑客的技術與青農的經驗,運用資料找出解決農業問題的方法。

黑客松沒有想像中的難

11月18日及19日在三創育成基金會SpaceA舉辦兩場農業創新黑客松的理念座談會,邀請到癮科技創辦人吳顯二、API開源資料庫工程師黃韋華、農試所副所長蔡致榮、南投埔里科技農夫陳新豪、壽豐印象創辦人盧紀燁,以及阿龜微氣候天眼通團隊成員陳幸延,來跟大家聊聊資料到底為農業做什麼事情。

很多人聽到黑客松就會直覺性認為這一定要會寫程式才能參加,但這次黑客松活動只要你對議題有興趣都可以來參與。黃韋華說:「希望透過這次的活動,加速農業的良善化。」他強調不見得要會程式語言,就算是只會Excel都有辦法取得政府資料,與建構自己的成果。

吳顯二則表示,只要善用API就能短時間內打造有效服務,他以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處理情形統計為例,過去大家只能從網頁獲得資訊,但是如果利用API後就能建構出一個LINE BOT的訊息機器人,透過傳送地理位置等方式,了解附近有多少流浪動物,大大節省過去查找資料的時間。

用無人機盤點你種了多少農作物

盧紀燁是第一屆百大青農,也是壽豐印象的創辦人,他第一次將科技結合農業就是為了要盤點田裡的西瓜數量。他表示,當時是因為有需要才做,由於西瓜田太大,農民無法一一盤點西瓜數量,大多都是等到盤商來才進行清點與報價,但這中間可能就會有交易問題發生。

盧紀燁利用空拍機飛到西瓜田上空拍攝照片,他的第一次學習嘗試就以解析度不夠高而結束,但是他從中思考該如何用顏色去辨別西瓜的好壞、大小,之後他利用色板並加入程式概念去計算田中西瓜數量,經過多次修正後,他讓機器辨識效率提升至90%左右,而後就停止進行這項計畫,他的理由是應該要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盧紀燁之後也嘗試用空拍影片進行鴨子的盤點、到印尼進行3萬公頃的鳳梨田盤點,甚至是做水稻禿頭、倒伏的調查,搭配地政圖就知道有多少的水稻受損,他說:「做一件你開心的事情,而不是你很厲害的事情。」盧紀燁表示,做這樣盤點調查只是因為自己想做、有興趣,看到農業有遇到問題就要把問題點找出來。

盧紀燁與吳顯二對談,分享這段時間盤點作物的過程。

開放農業基礎建設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陳幸延則用自身經驗告訴參與座談的人,基礎農業包含自然、氣候、土讓、知識、資材、工具、建設等,智慧與農業結合的過程中需要考量到一些事情,他以大家所熟知的高麗菜作為案例,指出國外有作物資料庫可以使用,但會因為氣候及品種的差異,而不適合用於臺灣,這當中的重要環節就是資料驗證,這些龐大資料都需要在土地上驗證後才知道有沒有用。

資料的取得不一定是要仰賴他人資料,有時候也可以自己蒐集第一手資料,像是陳幸延與其他人就利用簡單的器材製作出儀器,能定時測定土壤中的含水量、溫度與濕度,獲得田間基礎資料。他表示這項器材的成本大約在3千元左右,但如果向日本購買類似商品可能需要耗費2萬元。

陳幸延說:「運用智慧幫忙我們孕育更多生命體。」他表示,要讓農民回去種田,而其他人利用開放資料做基礎建設、提供服務,蒐集回來的資料就可以讓大家使用。

陳幸延與其他人一起製作簡單儀器,測定土壤中的基礎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