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如何食到心坎裡?這群「股份魚鄉」年輕人告訴你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股份漁鄉

來自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紀良瑾、陳瀅羽、廖宜霈及林筱菁組成的「股份魚鄉」團隊,以「魚情漁理,知情達理」作為提案主題,研擬「寓教魚樂、魚路骨道、留有漁地」三大策略,在106年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一舉拿下指定主題特優獎。
早在團隊提案前,他們就已經在臺南七股區十份里駐點,在當地建功國小深耕發展,推動食魚教育、讓學生接觸養殖產業。

一切都從空屋媒合創業開始

紀良瑾、陳瀅羽、廖宜霈及林筱菁先後就讀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的學碩博班,彼此年齡各差3歲,也意味著最小與最大的成員年紀相差一輪。大約1年前,陳瀅羽、廖宜霈及林筱菁在臺南市創立「尋人啓室」團隊,打造一個閒置空屋媒合平臺,藉此促進城鄉資源交流,而十份里的「股份魚鄉」則是尋人啓室在今年4月打造出的工作空間。

但創業路途並非一路順遂,在過程中他們與屋主的理念略有歧異,在重新審思團隊方向期間,他們申請「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示範計畫」,決定把「如何讓農村獲得資源」這件事情作為出發點,找上了建功國小合作。廖宜霈說,過去在空間規劃專業的「整合資源」能力,竟在他們創業過程中被完整發揮,再加上原本寫計畫書的能力,讓他們在推動案件的過程中能夠順利進行。

儘管年齡相差了一輪,尋人啓室團隊卻默契十足,發揮整合資源能力,成功推動食魚教育。

股份魚鄉就在推動食魚教育中誕生

廖宜霈回憶起推動食魚教育的前期,她表示大家都跟社區居民不熟,卻與周邊的養殖業者認識,因此決定從學校作為切入點,讓當地居民看到團隊在做什麼。但有趣的事情是,團隊發現建功國小與養殖魚塭相當靠近,但學校與周邊的養殖業者不熟,更別說推動在地化的食魚教育。因此他們找上建功國小校長,希望一起合作食魚教育。

原本團隊只鎖定在教材編撰,讓學生透過課程認識家鄉、了解父母在做什麼,最後也希望能在學生心中種下種子,讓他們長大後願意回到家鄉。為了達成目的,他們結合現有的資源,包含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七股鄉誌,甚至是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讓學生認識七股的地理環境、臺江內海的在地產業以及宗教與地名。

團隊也設計「摸文蛤」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親自體驗文蛤產業,了解養殖業是怎麼回事,還讓學生回家「訪談」父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與產業變遷。廖宜霈說,原本這些養殖漁民都不太願意對外來者或小孩談論產業或工作,但當學生回家親自訪談後,家長意外的對孩子講了許多事情,這樣的活動除了讓學生更了解父母外,也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後來團隊發現政府正在舉辦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就把這段時間的深耕校園成果彙整,並以「股份魚鄉」作為團隊名稱送件。廖宜霈說:「名字看不懂,就會有人發問想了解。」事實上,股份魚鄉這個名字,結合當地的地名都有「股」或「份」,並且加入附近的養殖產業的概念,魚鄉就是指當地都在養魚,是魚的故鄉。

團隊鎖定與養殖魚塭相當靠近的建功國小,合作推動食魚教育,「小小養魚人」課程帶小朋友拜訪在地的欖人民宿。

股份魚鄉設計「摸文蛤」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親自體驗文蛤篩選等產業環節。

拿下特優獎之後,讓他們重新思考能做什麼

106年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成績公布,股份魚鄉團隊一舉拿下指定主題特優獎,廖宜霈在訪談過程中表示,大部分的團隊都做社會議題,沒想到拿下特優獎的會是食魚教育議題。

但這樣的喜悅大概只維持沒多久的時間,團隊在媒體大量曝光後,開始接到各方邀約,有拜託寫計劃書的、鄰近漁村小學希望可以來合作,還有官田的團體來洽談合作事宜,廖宜霈苦笑說:「有些來拜託的人,還以為我們是專門寫計劃書的團隊。」

頂著特優獎得主的光環,他們被邀請到漁業署進行簡報,卻發現政府沒有辦法做很多事情,這當中可能是政府人力、相關資源等的缺乏,因此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自己做的東西到底是不是食魚教育。

團隊開始與當地生產者溝通,期望能夠打造深度魚塭旅遊,他們心目中的想像的食魚教育,應該是要串聯產業、生產者與消費者,最好再把當地空間納入,為了保有「深度旅遊」的品質,他們限縮規模將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

這樣的作法讓他們與當地的漁民有了一些新對話,廖宜霈表示每個人都有考量,對於漁民來說可能會希望活動擴大,帶動消費,但是團隊沒辦法一次面對大量的民眾,也不太可能請漁民主導辦理類似活動,而且團隊期待的是,參與者能不能透過活動被教育、是不是能夠影響這些人的生活。之所以規劃深度課程內容,並非只有玩樂體驗而已。

廖宜霈帶領學童進行食魚教育相關課程,希望能在學生心中種下種子,讓他們長大後願意回到家鄉。

讓食魚教育發酵到都市人心中

回顧目前已經完成的事情,廖宜霈坦言,最需要食魚教育的不是這些漁村的小朋友,而是離產地很遠比較無感的都市人,因為這些人對於農村、漁村的永續發展沒有太大的興趣,但不管是食魚教育或是食農教育,最終都要促成產業活化,吸引這些消費活動集中地區的人。

對這些興趣缺乏的人,團隊提出應該要結合新穎想法,利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進行產業推動,就像是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中,他們提出建議開發「魚路骨道」APP遊戲,讓離產地很遠的消費者可以改變對於吃魚挑刺的想法,讓吃魚這件事情變成樂趣,另外也可從APP中獲得產地資訊,引起消費者對產地的認同感,最後將消費者吸引到產地。

廖宜霈表示,養殖物種或是當地文化特性對於漁村來說是生命,很難透過外力去改變漁村現況,但是對都市人來說,創造吸引力才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可以透過設計開發不同的商品,給予都市人想像,最後讓這些人被吸引到漁村,認識這些離大家生活很遙遠的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