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禽流感雙重打擊,大林鵝王陳建華如何重新站起?

內容提供/ 豐年社 文/ 汪文豪 攝影/ A.K.

巴西從未傳出禽流感疫情,而泰國經歷禽流感重創後可迅速重新站起,他們可以做到,臺灣也能辦到嗎?
從大林鵝王陳建華受禽流感打擊後的復養經驗可看出,臺灣做好嚴正守備,絕對可以祛除禽流感,恢復產業榮景。

「泰國能,臺灣為何不能?」陳建華期盼政府能夠嚴格執行畜牧場登記,加強取締非法養殖,養禽業者也要一改過去「賺一票就跑」的方式,才可能改變環境中散布禽流感病毒的局面。

看到鵝隻七孔流血,癱倒不斷抽搐,有的甚至死掉了,一旁其他鵝隻慌張地啄著倒地的同伴,我還以為是飼料被下毒了,沒想到竟然是禽流感。」嘉義縣大林鎮種鵝業者嘉文生技董事長陳建華回想兩年前禽流感疫情爆發時的景象,直說這個養鵝生涯的「第一次」真是太震撼了。

嘉文生技是國內少數採取環控飼養的種鵝業者,在民國104年爆發H5N8禽流感疫情之前,是全國最大的種鵝業者,也是農委會第1家技轉的養鵝業者。當時他有20個養鵝區、13棟環控鵝舍,飼養5萬隻種鵝,年產200萬隻雛鵝,供應量占全國3成以上,甚至還曾經出口東南亞,而被封為「大林鵝王」。

從小就跟在父親身旁養鵝,陳建華養鵝的年資超過40年,轉型投入環控飼養是最近6、7年的事情。陳建華回憶,民國99年的時候國內肉鵝供應過剩,嚴重滯銷,他那時體會農業問題的核心是供需,如何能夠穩定而持續地供應物美價廉又安全的農產品,不會大起大落才是重點。因此他選擇危機入市,開始擴廠投入環控飼養。

環控飼養的好處,是可以保護種鵝降低接觸外來汙染源與病毒的機會,也能減少氣候變化對鵝的干擾,讓原本只有在秋冬季產蛋的種鵝在夏季也能產蛋。因此嘉文種鵝每隻平均可以生產65顆蛋,比其他鵝農飼養的平均數45顆還多。以嘉文生技的飼養規模5萬隻來計算,1年就可多100萬顆蛋,穩定供應市場需求。

消毒後的鵝蛋會利用機器孵化。

水災打擊,復原未久又遭逢禽流感滅場

但轉型擴廠,挑戰也不斷。民國102年8月底康芮颱風過後,西南氣流造成連日大雨,讓嘉義山區土石崩塌、交通中斷,平地河川排水宣洩不及,溢堤倒灌。陳建華記得養鵝場附近的石龜溪溪水暴漲倒灌,種鵝場與附近農田變成汪洋,5萬多隻種鵝將近一半被大水沖走。

「眼看種鵝在水面浮沉,有的在堤岸拍打雙翅求救,想要去搶救,卻被大水阻困;有的種鵝則被某些見獵心喜的民眾撈走,當時真的很心酸。」陳建華回憶當時與大水搏鬥,家人與員工都出去「追鵝」,追到鵝場1公里以外。

那時損失了1萬多隻種鵝,雖然有災後補償與低利貸款進行重建,但是限制重重,曾令他興起放棄的念頭。想到自己肩負著眾多員工家庭生計,還是咬著牙堅持下來。

大水災後經過1年多的休生養息,好不容易雛鵝產能已步入正軌,卻迎來臺灣史上最嚴重的禽流感疫情。民國104年元旦,陳建華與親友在阿里山鄉來吉部落歡度跨年假期後,返回大林的種鵝場,發現鵝群很慌張,有幾隻已經死亡。過了一、兩天,許多鵝隻出現七孔流血、歪著頸部癱在地上抽搐,症狀像是中了神經毒。

那時,陳建華並未意識到是禽流感,懷疑是飼料出了問題,被人下了毒,自掏腰包花了6千多元送1批飼料到中興大學檢驗。但檢驗結果還沒出來,附近的養鴨場、養鵝場都出現鴨、鵝無精打采與七孔流血的症狀,他開始懷疑是禽流感,上網google日、韓的禽流感新聞,發現感染症狀一模一樣。

未久,禽流感疫情如野火燎原般在臺灣各地爆發,養鵝產業最慘烈,短短1個月不到,全臺85%的鵝場都感染新型H5禽流感病毒,是各類家禽產業中最嚴重的。

好不容易才從水災的陰影中走出來,禽流感又席捲而來「滅場」,陳建華坦言當時心情像沉入海底,看著空蕩蕩的禽舍,想著員工與家庭的生計、繳交貸款的壓力,腦筋一片空白。

赴泰國考察水禽產業,學習他山之石在等待復養的漫長日子裡,陳建華檢討自己,都已經做到環控鵝舍,為何還會感染禽流感?為此他親自去泰國考察水禽飼養方式,學習泰國如何走出禽流感疫情,還可以恢復禽肉外銷。

陳建華的鵝都是以非開放式環控飼養。

「關鍵在於管理。」陳建華拜訪當地飼養水禽的陳姓華僑後,發現泰國家禽業者的禽舍與設備雖然沒有臺灣堅固與美觀,但內部管理卻非常落實與到位。

舉例來說,泰國在2003年禽流感疫情爆發後推動密閉式養殖,在室內養殖水禽,卻不是單純把水禽關在有溫控的禽舍飼養而已,而是會根據水禽的生活習性,在室內不同區域挖數個小水池,滿足水禽戲水的需求,小水池的汙水則會添加微生物菌處理禽糞,汙水經過處理後可以回收再利用。

除了禽場的設計與管理符合動物習性與生物安全,在整個產業經營策略上,陳建華觀察,泰國的家禽業者絕大多數都採一條龍的方式管理,從種禽、飼養、運輸到屠宰都落實各項生物安全的要求,管理方式非常細膩與精緻,政府對畜牧場的查核也非常嚴格,禽舍的規劃、出入動線與設備都必須符合政府的規定,才能進行養殖。

反觀臺灣,陳建華無奈地說,臺灣鄉間許多非法養殖不受規範,隨便挖個水池就開始養,不但沒有做防鳥網,連飼料都隨地亂撒,吸引老鼠等病媒進入,環境衛生非常惡劣。就算守規矩的畜牧場遵照政府規定採取非開放式養殖,但周圍環境遍布非法養禽場,未落實生物安全管理,仍可能讓環境中瀰漫病毒,讓其他守規矩的業者防疫上功虧一簣。

歷經了104年的禽流感滅場經驗,考察泰國水禽產業的發展,再次復養的嘉文生技除了採取密閉式與非開放式養殖交互運用,特別重視環境消毒,每年花費在購買消毒水的費用就高達100多萬元。陳建華說,冬季是種鵝產蛋的季節,因此他採取非開放式養殖,而夏季因為天氣太熱,氣溫太高會造成鵝產蛋率下降,因此他採用密閉式環控飼養,將溫、濕度控制在種鵝適合產蛋的情境。

走出禽流感,「泰國能,臺灣為何不能?」

然而,無論是採取密閉式或是非開放式養殖,禽場一定要落實生物安全管理,包括不讓飼料車、化製車與外來客進入場區,員工進出場區也要落實消毒,這也是他歷經前次禽流感滅場後的檢討。然而,陳建華復養量也不敢一次回到禽流感爆發前的水準,他說「周遭其他禽場養殖型態沒有落實生物安全,就算自己落實管理,感染禽流感的風險仍然不低。」

面對這波新的H5禽流感疫情,甚至爆發有禽傳人風險的H5N6案例,陳建華期盼政府能嚴格執行畜牧場登記,加強取締非法養殖,養禽業者也要一改過去「賺一票就跑」的方式,才可能改變環境中散布禽流感病毒的局面,讓產業可永續經營。

「否則再爆發一次禽流感滅場,我的老婆就要託人幫我照顧了,」陳建華半開玩笑卻又無奈地表示,走出禽流感,「泰國能,臺灣為何不能?不落實產業轉型,明天就會一直後悔。」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7年67卷03期,禽場如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