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民投保作物保險意願,因地制宜設計保單是關鍵

文 / 林慧貞 攝影 / 汪忠信 首圖提供 / 農糧署 座談主辦 / 臺灣農村經濟學會、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農委會在2015年首辦高接梨農業保險,至今品項已擴大到梨、釋迦、芒果、水稻、水產等,不過農民投保意願仍偏低,臺南農民認為癥結在於保單未能反映地區差異,例如水稻保險理賠標準是過去5年平均收成乘以8成,低於這個量才會理賠,但臺南一期稻產量好,最大問題是容易遇雨穗上發芽,影響品質,保單卻未理賠這塊;地方政府也認為,保單不能一體適用,必須因地制宜才能提升農民投保意願。

「農業經營如何因應極端氣候挑戰系列座談一:『農業保險在減災的重要性』」由臺灣農村經濟學會、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主辦,民視與財團法人豐年社協辦,邀集產官學研齊聚一堂探討推動農業保險如何再精進。

農民:希望保單考量地方差異

目前全臺共有6項作物納入農業保險,面積最高為今年七月開辦的水稻保險,二期稻作共計投保4634件,8542公頃,但和全臺10多萬公頃二期稻相比,仍只是九牛一毛,其餘作物投保數量也不佳。為何農委會已補助三分之一到一半保費,甚至地方政府也挹注經費補助,農民仍沒意願投保?

除了不知效益為何,地方政府官員和農民認為,保單內容不夠細緻是主要原因。臺南市直轄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執行長黃麗琴表示,稻米保單的產量設計彈性太低,沒考量區域性,例如現在理賠基準是過去五年平均收成的80%,但臺南產量高,即便有天災,產量也很少低於8成。

此外,臺南一期稻不會遇到颱風,「我們在颱風來前就割完了」,比較大的困擾反而是3、4月梅雨季,高溫多濕造成稻米穗上發芽,影響品質,但產量受損少,因此難以理賠,目前保險公司並未針對品質理賠,農民投保意願自然低。

黃麗琴對於農業保險持正面看法,他認為現行農委會的天災救助金額的確不夠,曾有農民連兩年災損,雖領到天災救助,卻還得來借貸,因為這位農民每分地天災救助只有1800元,但光是田租就要3000元,的確有開辦農業保險的必要,只是現行保單內容讓農民保不下去。

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執行長黃麗琴對於農業保險持正面看法。

三星鄉農會總幹事謝志旭也表示,南部青蔥一公斤20元,一分地賠一萬塊可能沒問題,但三星蔥價值高,「農民乾脆直接鏟掉、復耕」,理賠金額要因地制宜思考。

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也認為保單沒因地制宜,以高接梨為例,嘉義縣內的高接梨農民寧願等天災救助,也不願意投保,關鍵在現行保單認定,高接梨穗災損超過2成才理賠,但嘉義找不到工人,相較台中高接梨嫁接期約3天,嘉義要拉長到25天,時間一拉長,即使嫁接後梨穗因天災受損,單一面積也很難達到20%災損;另外,保險災損和現行天災救助的勘災連動,但農民早就對天災救助的勘災結果有疑義,因此高接梨保單掛零,「以嘉義角度來看,高接梨是保費高、理賠低。」

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指出嘉義與臺中高接梨農民的作業型態不同,保單設計也需要因地制宜。

保單需建立在作物基礎數據

要因地制宜,就必須了解當地農民需求。屏東縣是臺灣養殖大縣,近年面臨颱風和寒害打擊,漁民苦不堪言,今年4月,屏東縣府以雨量為基準,比對當地平均降雨量,制定「降水量參數養殖水產保險」,只要連續48小時降雨量超過523毫米,就可獲得理賠,省去勘災時間,讓農民可以快速清池復養。

投保對象為東港、林邊、佳冬、枋寮等四個主要養殖鄉鎮,設定為高價的龍膽石斑、龍虎斑、青斑、黃鱲鰺、赤鰭笛鯛、午仔魚,保險期定為每年5月1日至11月30日,保單費率9%,由農委會、屏東縣政府及養殖漁民各負擔三分之一,投保期間,不能因下雨致災,提報天災救助。

初期漁民多半持觀望態度,只有12張保單,開辦不到幾個月就遇到尼莎、海棠颱風接連來襲,所有保戶都獲得100%理賠,總計將近2000萬,今年詢問度大增。

屏東縣農業處長黃國榮表示,因魚在池子看不到,第一時間難以統計災損,過程中太多不確定因素,為了推動保險,縣府從前年4月就和當地漁民洽談,今年4月一一接洽投保,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完成。

屏東下一個目標是蓮霧。黃國榮表示,屏東蓮霧種植面積超過3000公頃,佔全國7成產量,經濟價值高,但制定保單前,會先和農民討論內容,同時請鄰近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協助,了解蓮霧病蟲害、過去造成天災的因素。他認為,推動保險必須到各鄉鎮走訪,了解不同地區農民遇到的天災類別、適合的保險規範,「農業保險必須適地規範,若把所有地區的條件堆疊起來,保費會很高,推不動。」

屏東縣農業處長黃國榮強調農業保險必須適地規範。

農委會:建立保險數據,希望逐步替代天災救助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過去天災救助勘災,動員太多試驗單位和地方政府,災損數據是否確實也有待討論,若有農業保險,相關的農業統計數據會比較精確,對農業發展有正面影響,未來會加強農業統計數據,同時考慮其他保單內容,例如未來稻穀發芽要不要理賠。

由於現行農民常會把農業保險和天災救助拿來比較,陳吉仲表示,農業保險投保項目會和天災救助切割,例如設施保險、禽流感保險、天氣指數相關保險;未來也會將天災救助經費逐步移轉到農業保險,例如稻米保險若參與擴大,每公頃天災救助就從1.8萬變成1.7萬元。

富邦產物保險公司協理李慧玲對天災救助經費移轉到保險樂觀其成,但也指出,現行農業統計的確讓保險公司很頭痛,「農戶、農地面積、產量統計等等,中央和地方資料對不起來」,開個保戶證明就要花很多時間,希望能建立更準確的資料。

富邦產物保險公司協理李慧玲希望現行農業統計能夠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