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繩釣電子觀察員即將登船測試 魚臉辨識搭配定位系統讓漁獲紀錄更精準

遠洋漁業觀察員長年有人員數量不足的問題,為與國際漁獲管理措施接軌,漁業署與成功大學、臺灣大學等研究團隊開發適用於鮪延繩釣的電子觀察員系統,整合8種魚臉辨識功能及船隻定位系統,可望提高漁獲紀錄準確度,下半年將上船測試。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明,近年因鮪魚捕撈議題關注度上升,不少區域性組織都要求觀察員上船紀錄,避免過度捕撈。目前臺灣僅50至60位觀察員,實是難以負荷不同魚種捕撈漁船需要的觀察員人力,希望可藉由科技取代部分人力。

負責影像辨識系統軟體的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郭彥甫說明,魚臉辨識系統是針對延繩釣的方式,將感應裝置架設在勾入漁獲的水門處,當魚隻進入水門,即會啟動攝影機拍攝影像;照片輸入到電子觀察員系統後,會連結漁船的經緯度位置資料及魚臉辨識系統同步進行辨識,這些資訊由衛星通訊上傳至陸地。目前可辨識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南方黑鮪、黑皮旗魚、雨傘旗魚、劍旗魚與鬼頭刀等8種漁獲。預計下半年系統會逐步上船試驗。

林國平表示,電子觀察員系統開發已進行一段時間,就像是海上行車記錄器,整合漁獲量及捕撈地點等資訊,降低人為登錄的疏失,過去因設備的防鹽性能和記憶體等限制,功能還不成熟;但現在硬體設備改良後,可望整合魚臉辨識系統,讓魚種、魚長、捕撈地點等訊息能一步到位,且因系統屬封閉式的設定,可避免人為修改,增加資料的準確度。

電子觀察員作業界面。(圖/漁業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