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 李盈瑩 攝影/ 王正毅
出生於基隆的張惠媛是「雨都漫步」的成員之一,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著對家鄉的認同,紛紛投身在地文史的導覽行列。張惠媛眼中的基隆夏夜,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崁仔頂漁市拍賣、盛夏中元祭的放水燈,還有基隆特有的一股閒適自得的氣氛。
基隆人的海派性格
相對於冬季濕冷連綿的細雨,港都的夏夜似乎顯得更加熱絡。海洋廣場上人們無所事事吹著徐徐海風;巷弄裡,店家在騎樓擺上幾張桌椅,人們就坐在街角啜起咖啡,或開瓶啤酒大啖熱炒。張惠媛說:「由於早期基隆人多半從事討海或煤礦開採這類高風險行業,我所接觸到的老一輩,多半擁有海派樂觀、及時行樂的性格,且豪邁的個性讓他們樂於分享,有時導覽途中或走訪店家,一些路過的在地人就湊過來,熱情講述自己的兒時經驗。」
張惠媛觀察,這種在街頭就吃喝起來的悠哉氣息,或許與基隆人緊密的社群性有關,以前委託行(買賣外國貨的地方)最興盛的時期,整條街會一起辦尾牙;基隆在地的宗親會也很團結,每年各姓氏輪流舉辦中元普渡,延續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這全仰賴各大宗親會強而有力的向心力。
回到家鄉基隆,投入在地文史導覽的張惠媛。
有山有海的自然城市
海派、群聚力強,體現在今日的基隆,就是夜裡大夥聚在一起喝酒、吃熱炒、唱KTV,或相約酒吧小酌一番,共譜熱鬧喧嘩的基隆夜生活。然而談起張惠媛自己的基隆夏夜,或許因為小時候爸爸都會帶她們到海門天險的砲臺踏青、到七堵一帶的溪流抓魚,直至長大以後,雖然平日在臺北報社上班,每逢假日回到基隆,張惠媛最喜歡的還是往戶外跑,「可能基隆的路較小、樓房沒這麼高,回到家鄉彷彿就能消磨掉大都市的緊繃感,想放鬆的時候我都會去看夜景,一個人有時買些零食就跑去坐在碧砂漁港的海堤上吹風看海,其它還有外木山、潮境公園的101高地、基隆地標虎仔山,也都是基隆人夏季看夜景的去處。在這座三面環山的海港城市,上山下海都很容易。」
跟家鄉一起變好
即便聊起家鄉能夠侃侃而談,但張惠媛並非從小就對基隆有這般強烈的歸屬感。基隆因為開發早,顯得幾分老舊,又在九零後發展停滯,童年時期張惠媛看出去的基隆,曲折的街道總是幽暗又充斥著各種雜味,騎樓地板也是一如往常的又黏又髒,加上基隆鄰近臺北,讓她更容易拿大城市與自己的家鄉比較,她甚至暗自抱持著「若考上基隆女中就要休學」的決絕想法,一心渴望逃離家鄉。
如同「艾克猴酒吧」老闆Eddie所言:「這是基隆人的宿命。許多基隆人高中就到外縣市通勤念書,每日清晨5、6點就起床趕車,夜裡再搭末班火車回來,有時回家就只是睡覺而已。遇上濕冷冬季,一早裹著厚外套、穿雨衣帶雨傘,通勤到臺北後卻放晴,簡直突兀得像個瘋子。」大抵是都會的晴朗光鮮,造就了年輕一輩的基隆人總對家鄉夾雜著既恨又愛的複雜情緒。
位於虎仔山,仿好萊塢的KEELUNG地標。
果真考上基隆女中,卻被家人說服繼續升學的張惠媛,在大學時期終於來到臺北念書,研究所與工作也棲身臺北,因對家鄉陌生,即便放假回基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就連假日也寧願待在臺北與朋友相聚。直到近年,回過頭來望見家鄉,才發現這座被山海包圍、生猛有力的城市如此獨特,她開始會騎車亂繞小路,認真看待生她養她的家鄉之土。
基隆這幾年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張惠媛認為,他們不一定是抱著衣錦還鄉、光耀門楣的心情,微妙細膩的內心感觸也許比較像「回到家鄉、跟自己的家鄉一起打拚,跟基隆這塊土地一起越來越好」。
雨都漫步:屬於基隆的夏夜路線早年基隆港的吞吐量大,雜貨船進港後,得仰賴大量搬運工人協助卸貨;當大型商船一靠港,負責吊貨櫃的橋式起重機便得不眠不休地將一箱箱貨櫃從船舶卸下,再由貨櫃車司機載運至儲放區,好應付接續而來的船舶。港口的興盛吸引了大量人潮來此謀生,加上勞力工作薪水不低,下工後人們自然想找地方放鬆一下,市區便興起許多通宵達旦的熱炒店與KTV。另一方面,基隆因開發歷史悠久,有暗藏在市街小巷的清代官道、日治時期開鑿的防空洞,還有從清朝便興起的崁仔頂漁市場,在夏夜探訪別有氣氛。
位於孝四路的三姊妹即便沒招牌,內行人依舊輪番報到,且不同於常見的熱炒菜色,這裡有許多下酒炸物,老顧客主推魚皮酥、豬肝酥、酥炸到連蝦殼都能吃的蝦仔酥,另還有牛蒡甜不辣與咖哩牛肉,也都是深具基隆特色的菜式。 只是隨著基隆港逐漸沒落,熱炒店的主力客源除了勞工之外,更多了在地年輕族群。步上二樓,幾乎包場的年輕人說:「店裡阿姨很親切,在這裡可以大聲講話、大肆喝酒,而且東西好吃平價,來三姊妹就是很放鬆啊!」
|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8月號封面故事,更多購書平台,請參考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