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冷水性魚種01】國產鮭魚首曝光!最快明年底上市 有機會嚐鮮

臺灣人愛吃大西洋鮭魚,一年消費近2萬噸,進口價值超過1億美金。在LNG冷排水的基礎上,未來可望有國產鮭魚生魚片。(攝影/莊曉萍)

大西洋鮭魚是餐桌上美食,更是許多生魚片愛好者必點餐點,臺灣人一年就吃掉近2萬公噸,進口金額超過1億美金,市場非常大。農委會5年前委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等跨校團隊利用中油永安液化天然氣處理廠(簡稱中油永安天然氣廠)的冷排水,發展大西洋鮭魚、仿刺參、鮑魚等繁養殖技術,目前已有成績。海大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宣布,明年有機會迎來首批國產鮭魚卵,甚至下半年就有機會嚐到國產鮭魚的滋味。

臺灣位於副熱帶氣候區,自然環境不允許養殖臺灣人愛吃的冷水性魚類,但高雄市永安區附近的養殖業者卻有好鄰居,中油的天然氣處理廠免費提供溫度偏低又經過濾的海水,讓他們養殖石斑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看好這從天然氣處理廠排出的冷排水(攝氏14至18度)深具發展潛力,不只能養石斑,妥善運用還有更多的可能性,繁養殖國產鮭魚的計畫,因此誕生。

所謂冷排水,是指天然氣廠每天須用海水,將液態天然氣(攝氏零下162度)升溫變為氣態天然氣,海水一進一出後,溫度會降到攝氏14至18度,在這些海水在排回海洋前,還須透過曝氣升溫到符合環保署規定的溫度,避免影響鄰近海域生態。

LNG冷排水養殖模廠佔地0.3公頃,場內有5種水體規格、2種材質的養殖池(水泥池與FRP桶),畜養大西洋鮭、牙鮃、鮑魚、海參、藻類、石鯛等冷水性魚種。

於是在冉繁華的遊說下,行政院於104年推出「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特別加入冷水性魚種繁養殖,斥資近9千萬經費,由農委會委託海洋大學組織跨校團隊開發國人消費量大或有潛力的冷水性魚種的繁養殖技術,包含大西洋鮭魚、仿刺參、鮑魚、牙鮃等,並在107年啟用鄰近中油永安天然氣廠的LNG冷排水養殖模廠,逐步完成上述魚種養殖標準化流程。

該LNG冷排水養殖模廠佔地0.3公頃,場內有5種水體規格、2種材質的養殖池(水泥池與FRP桶),分別蓄養大西洋鮭魚成魚66隻、大西洋鮭魚幼魚2539隻、11843顆鮑魚、46119顆鮑魚苗、17隻牙鮃種魚,還有種海參13條、參苗超過6千條,以及即將完成試驗的石鯛與北海道紅參。

中油抽取海水後,會經兩道過濾再以電解方式消毒,送入熱交換管線,讓液態天然氣變氣態,一來一往就會產出冷排水。詹珮熏表示,為了避免水中消毒的物質對養殖魚有害,所有冷排水會經過藍色的除氯桶再進入養殖池。(攝影/莊曉萍)

廠內引入的冷排水分為2條管線,一條是與鄰近養殖戶共同使用的「鑽石水」,另外一條則是耗資千萬設置的獨立冷排水管線,以維持廠內用水的穩定性。負責管理養殖模廠的海大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助理研究員詹珮熏說,經長期監測冷排水病原量、塑膠粒子,幾乎是無檢出,只需要除氯就能引入魚池使用。不過,因中油每日排水的溫度略有變動,還需要透過智慧監測系統,確認水溫與進水量,確保養殖魚種能在穩定的狀況下健康成長。

冉繁華表示,養殖模廠的水質真的很好,儘管繁養殖過程曾遭遇許多困難,但「底子好,離成功就不遠」。團隊目前已完成仿刺參、九孔與鮑魚的養殖操作手冊,牙鮃在完成種魚繁養殖研究後,由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中心接手輔導業者以深層海水養殖。

海大已建立仿刺參的養殖模式,曾供應給東北角九孔養殖戶養殖,半年就能到上市體型。圖為場內種參。(攝影/莊曉萍)

除了牙鮃已在臺東投入養殖,冉繁華說,仿刺參、鮑魚因適應水溫範圍較廣,團隊曾提供少量苗給東北角與宜蘭的九孔養殖戶試養,成效不錯,明年會輔導業者接續養殖。屆時永安LNG養殖模廠就能成為這些魚種的種苗庫,「夏天氣溫高時用低溫海水繁殖苗,冬天再運到東北角放養。」若中油永安天然氣廠鄰近有冷排水管線的養殖場,願意嘗試產量更高的立體式養殖,即把鮑魚版一層一層架起來,他掛保證,臺灣全年度生產鮑魚也沒有問題。

此計畫中備受矚目的大西洋鮭魚,海大團隊已陸續建立卵孵化、銀化(當幼鮭在淡水慢慢長大到全身擁有銀色魚鱗後,會游回到大海,待性成熟時再游回淡水產卵,銀化是鮭魚從淡水到海水前的生理狀況)、飼料開發等標準作業流程,明年可望再傳出好消息。

104年起農委會委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執行冷水性魚種的繁養殖開發計畫,並且建立LNG養殖模廠。廠內有66隻接近性成熟的大西洋鮭成魚,冉繁華表示,明年可望迎接首批鮭魚卵。(攝影/莊曉萍)

冉繁華指出,場內66隻用海水畜養超過2年的成魚,再過一段時日,體側就會慢慢出現性成熟徵兆的紅斑,雖然現在體型因幾年前蓄養環境偏小、均重不達3公斤,但他有信心只要持續補充營養,明年有機會迎來首批國產鮭魚卵,甚至場內2539隻幼魚最快明年下半年也能讓國人嚐到牠們的滋味。

冉繁華表示,臺灣民眾愛吃的大西洋鮭魚,多是從挪威進口,進口價格1公斤雖不到300元,但碳足跡超過8千公里,臺灣現可利用既有資源-中油永安天然氣廠冷排水,國產大西洋鮭反而會變成減碳的農產品;此外,大西洋鮭魚在國內還無替代魚種,不怕影響既有的養殖產業。

他強調,臺灣每年進口大西洋鮭魚,超過1億美金,折合台幣超過30億,市場很大,「只要達到規模化養殖,價格就會更有競爭力」。據了解,國內已有4間廠商有意願投入養殖大西洋鮭魚,就等繁殖的程序走完,再配合國家政策依序轉移技術給廠商,量產國產鮭魚指日可待。

冷水性魚種的明日之星-北海道紅參,圖為附著在FRP桶上的北海道紅參。(攝影/莊曉萍)

至於石鯛與北海道紅參,前者是海產店裡以兩計價的食材,後者則是乾貨每台斤就要破萬元、世界上數一數二高價的海參,冉繁華表示,場內已具備繁養殖技術,明年會少量釋出到餐廳與加工廠測試,未來就看如何輔導國內養殖戶養殖,創造臺灣養殖產業的新亮點。


【延伸閱讀】

【戰勝冷水性魚種02】和國寶魚吃同一條水 大西洋鮭魚在高山上「下海」

【戰勝冷水性魚種03】跟進日韓!臺灣養殖牙鮃成功 魚苗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