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蟑螂──海岸邊的小強和深海的大強

深海中的大王具足蟲。

深海中的大王具足蟲。

內容提供/《漁友》 圖、文/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邱郁文

相信很多人一定也常常在海岸岩礁區、人工建構物如消波塊,或是漁港的堤岸上,看見成群結隊攀附岩礁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爬行穿梭在浪濤洶湧的垂直壁面的武林輕功高手,橫行海岸各種崎嶇極限地形,它們就是我們慣以俗稱的「海蟑螂」。

蟑螂這個字眼,直覺讓人聯想到陰濕水溝或油垢髒亂的廚房,甚至廁所角落裡會出現的小強,這個惹人厭煩的人類頭號公敵稱號,讓大部分的人對海蟑螂一聞其名就怯步,因此失去了認識這神奇生物的機會。

此蟑螂非彼蟑螂

這群住在海岸岩礁的特種部隊,和廚房蟑螂並不一樣。海蟑螂不是昆蟲,在分類上是雖然都是節肢動物門,但是海蟑螂屬於軟甲動物亞綱的等腳目。等腳目的分布相當廣,從森林落葉層下的鼠婦,到海邊的海蟑螂,以及深海的水虱,都屬等腳類。

在臺灣的海邊最常見海蟑螂的中文正式名稱為「奇異海蟑螂 」,學名 Ligia exotica Roux,屬於海蟑螂科(Ligiidae)的物種。海蟑螂有七對附肢,分別長在七節胸部上,和屬於昆蟲有三對腳的蟑螂不一樣。仔細觀察,海蟑螂和蟑螂兩者結構上相差甚遠,在血緣上沒有太多關聯,純粹是因外形和運動方式、速度頗像,所以被俗稱海蟑螂。

攀爬在礫石灘上的海蟑螂可以看到有七對腹肢。

攀爬在礫石灘上的海蟑螂可以看到有七對腹肢。

奇異海蟑螂廣泛的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是臺灣海岸地帶最常見的甲殼類。它們的體長大約2到4公分,上下縱扁平的體型能降低浪濤沖刷對它的阻力。

這些海蟑螂喜歡棲息在海濱潮間帶上,偶爾會上溯到臨近河口的淡水區域,常見成群在礫石或消坡塊縫隙間爬行,移動速度迅速,遇到危險時可爬到水下避敵。

海邊最重要的資源回收者

海蟑螂一般常在海岸高潮線附近活動,大部分時間不會進入水中,但在危險時會暫時爬進入海水,扁平的身體有利於它在波濤洶湧的潮間帶岩礁上衝鋒陷陣,穿梭於碎浪區以及在岩縫中躲藏,有如閃電部隊一般,浪裡來、濤中去,穿梭在礫石區、礁岩區、人工設施如港口碼頭、木樁及漁船上,甚至以船或者是漂流木為家,有海岸的河口附近濕地及魚塭裡,甚至都會區的水族館的過濾槽及排水溝中,都會發現這群忍者怪客。

海蟑螂生存於潮間帶,運動能力不輸蟑螂。(圖片來源/LiCheng Shih@flIckr CC BY 2.0)

海蟑螂生存於潮間帶,運動能力不輸蟑螂。(圖片來源/LiCheng Shih@flIckr CC BY 2.0)

因此,擁有一身凌波微步、爬岩走壁的輕功的海蟑螂,可以在險惡的碎浪區來去自如,甚至攀爬到海岸絕崖上,施展輕功撿拾潮間帶水邊的浪積線上各種有機碎屑,如藻類碎片、漂流物及岩石上的藻類,此外小型生物、動物屍體及釣客拋棄的魚餌,都是他們的大餐,完全不浪費一點一滴的食物,堪稱是海邊重要的資源回收者。

根據文獻報導,海蟑螂的繁殖期在春季,他們是雌雄異體而且卵胎生的生物,所以偶爾會看到潮間帶岩礁上成對交配的海蟑螂成熟個體,雄性攀附在雌性個體的身上。儘管如此,她們的移動速度依舊神速,絲毫沒有牽絆,極限的運動及平衡能力讓人稱奇。

多元物種分布,展現自然之美

除了生存在潮間帶,還有一群等腳目的物種也被在深海的環境中發現,在海洋和淡水中也都有寄生性種類被發現。在國內外的海洋博物館及水族館中,也曾展示過棲息在深海大型等腳類如漂水蝨科(Cirolanidae)的物種,他們有一對深邃如科幻片中外星人的大眼,是由4,000個左右的小眼組合成複眼,顏色呈現淡紫色的,頭部還有兩對觸鬚,十足前衛感。

其中,最大型的是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 A. Milne-Edwards, 1879),它們又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大王具足蟲可達45公分、1.5公斤,棲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水域深海沙底,巨大的體型堪稱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

大王具足蟲。(圖片來源/NOAA Ocean Exploration@flickr C BY-SA 2.0)

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前景的螺旋條狀物是深海的黑角珊瑚;最早的大王具足蟲標本於1879年被捕獲,震驚學界,因為當時只有少數人認同「深海有生命」。(圖片來源/NOAA Ocean Exploration@flickr C BY-SA 2.0)

此外,臺灣沿岸的底拖漁獲混獲中,常常可以看到另外一種棲息於深海的海蟑螂──道氏深水虱(Bathynomus doederleinii Ortmann, 1894),這種分布於日本本州以南的物種,北太平洋溫帶地區臺灣沿海的深海海域也有,棲息於深度150至600米深的海底,體長可達15公分,在深海的環境以腐肉為食。這一群漂水蝨科動物,同樣具有七對關節肢,而第一腹肢特化成顎,進食時可以把食物送進顎口處,這一群在深海底棲環境的食腐動物,可以快速尋找到死亡海洋生物的屍體或受傷失去運動能力的個體,所以之前在東港的盲鰻籠或蟹籠中被捕獲,通常他們遇到食物時,會大量進食,飽餐一頓後,以長期忍受不進食的飢餓生活。

地球上有許多不同的棲地,各種物種在不同的環境下以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在潮間帶日夜溫差潮汐漲退潮嚴苛環境下,奇異海蟑螂穿梭礁岩攀爬海牆在波浪中艱困求生,撿拾有機碎屑;而深海低溫寒冷的極端的環境,具足蟲以頑強的生命力和特化的生理功能,隨時準備飽餐一頓,在大餐後進入飢餓狀態潛伏等待下一餐。多元物種的不同習性,讓我們看見更多自然的驚嘆與美好。

道氏深水虱頭部及眼睛特寫。

道氏深水虱頭部及眼睛特寫。對一般人而言道氏深水虱和大王具足蟲應該非常相似像,但兩者體型仍有不小的差異。

道氏深水虱側面圖。

道氏深水虱側面圖。

道氏深水虱腹面圖。

道氏深水虱腹面圖。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漁友》2019年4月號,請勿直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