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柑晚出且受蟲害恐減產 首批果實漂亮、甜度高

今年沒有颱風侵襲且日照充足,12月中旬首批採收的金柑,外觀漂亮,甜度也大為提高。(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今年金柑因5、6月遇到連續降雨,開花期頭兩批花日照不足,導致著果不良,延後1個月量產,12月中旬才正式進入產期,也由於頭兩批金柑著果不良,加上今年椿象、果實蠅危害嚴重,預估年產量僅得3200噸,減產約17%。但12月中旬首批採收金柑,由於中大果期沒有受到颱風侵襲,日照充足,外觀反而較往年漂亮,甜度也大為提高。

國內金柑產地以宜蘭縣為主,據農糧署107年統計,全臺種植面積250公頃,宜蘭縣即佔了229公頃,達9成以上。金柑是連續花期果樹,每年5至10月可多次開花,少則3、4次,管理好的果園則可開到11、12次花,11月中旬起便進入產季,至隔年2月中旬都有產出。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李建瑩表示,今年金柑由於5、6月間開花時正好遇到下雨,且連續降雨時間較長,日照不足,影響前兩批花著果不良,後面幾批次才正常著果,因此產期延遲1個月,至12月中旬才開始量產;但今年沒有颱風侵襲且日照充足,金柑未受災損,外觀漂亮,甜度也大為提高,往年頭批金柑糖度僅9、10度,今年可達12、13度。

據農糧署107年統計,全臺金柑產量約3862噸,但今年產量恐不比往年。李建瑩指出,由於頭兩批次花著果不良,加上椿象大爆發,叮咬金柑果實會造成蟲孔、轉色不良,以及入冬以來氣溫偏暖,果實蠅危害嚴重,因此預估今年產量僅得3200噸,約減產17%。

金柑因果皮甜度高於果肉,是唯一鮮食會帶皮吃的柑橘類水果,但以往多用於製作加工食品如金棗糕、蜜餞等。李建瑩指出,10年前金柑用於鮮食比例不到1成,近年因健康意識抬頭,柑橘類水果果皮富含類黃酮抗氧化物廣為人所知,金柑又是連皮食用的柑橘類水果,受到養生民眾重視,鮮食比例才躍升至25%之多;其中,又以接近交流道、溫泉觀光發達的礁溪產區推動鮮食較早,至今礁溪鄉產量已有4成用於鮮食。

並且,國內金柑品種主要分長實金柑及圓實金柑2種,過去因加工多用長實金柑,長實金柑栽種面積佔9成以上,近年為改良金柑的適口性,才引進寧波金柑、長壽金柑等品種,但迄今種植仍以長實金柑為大宗,栽種面積佔8成多,其他品種金柑總計約佔1成多。

金柑因其橢圓外型類似紅棗,故別稱「金棗」,坊間也常會將其稱為「金橘(桔)」,但李建瑩解釋,金橘其實是泛稱小果類柑橘,例如客家的金橘(桔)醬,高屏地區會用四季橘做,臺北、桃園地區用金柑做,新竹、苗栗地區則用酸橘做,稱呼金柑仍是以金柑或金棗為正式名稱。

今年金柑因5、6月遇到連續降雨,開花期頭兩批花日照不足,導致著果不良,延至12月中旬才正式進入產期。(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