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插畫╱攝影 黃瀚嶢
大年初七,剛開工就是截稿日。YouTube上的「甄嬛馬拉松」還在播。晚餐時,瞥見主角一早就為剛得寵的姊妹安陵容,奉上了一盞「楓露茶」,說是已出色三四遍。
此處的「楓」,指的是楓香,楓香的葉子才香,一般說的「楓樹」,葉片是沒有精油的。
而楓露茶的典故來自《紅樓夢》,那是楓香葉片製作的白茶,不揉捻殺青,純萎凋乾燥,存放時持續茶轉,到五年還能轉出蔘香。臺灣有好些單位複刻成功,已在生產。
俗名有「楓」的植物眾多,除了葉片掌裂外型的,還有那些隨季節變色的樹木,例如烏桕、茄苳都曾被稱為楓。當然在分類上,無患子科的楓樹屬(Acer)才是正宗,全世界有近兩百種楓樹,但許多中文書反倒寫為「槭」(音同促)。
楓香科的楓香屬,種類就少多了,全世界才四種,臺灣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是平地常見的行道樹,葉片多三裂,有時甚至接近三角形,味道芳香。雖每每被解說員用來與同樣常見的青楓做比較,但其實楓香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果實聚生成一球,宿存的雌蕊成為軟刺,整體像樹上的海膽。
鄒族傳說,天神搖落楓香果,成為人的起源。
楓香樹下確實能撿到很多乾燥果團,時下流行把刺都清除後,蜂巢狀的果托拿來做成飾品,我努力算過,大概一個海膽由約三十個果聚生而成。而果團的小孔中,又會掉出細小具翅的種子,過去森林系的育林課,同學們整天把果團敲敲敲,收集了幾百枚籽。
國中時讀到徐仁修的《思源埡口歲時記》,裡面有張照片,是作者見過「最美的楓香」,全樹純純的金黃,令我非常神往,總道那顏色要深山中才有。後來讀了研究,才知臺灣的楓香有許多色型,除金黃外,有酒紅,橘黃,甚至有常綠的。
某日我瞇著眼看臺北街頭的楓香,竟見一樹粉紅,那是由褐、綠、橘黃等各色,如點描般疊加的視覺效果。觀葉觀樹,原來竟有不同色感,那是後退一步,才得見的風景。
個人對楓香的美好印象,除了冬季變色,就是新春抽芽時候。我看過整樹新綠的楓香,秋季變成海膽的小球,這時還是柔嫩的雌花序,每根雌蕊都像貓尾巴捲起,還帶著粉紅。雄花也還在樹上,如同一個個小粉撲,黃橘紅紫,所有顏色都在上面,等花粉隨風釋放後,就整個花序枯褐掉落。這僅限初春的風景,要我說,是年少的鮮妍,秋冬後的各式變色,則是中年後,五味雜陳的後發酵。
作者 黃瀚嶢
森林系畢業,自由接案,生態圖文創作者。作品包含兒童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與散文創作《沒口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