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26屆「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7日公布成績,臺灣臺中烏日稻農林凡閔以「高雄147號」稻米奪得最高榮譽「金賞」殊榮,這是臺灣稻米繼臺東稻農謝美國2019年獲得第21屆金賞後,再度取得佳績。林凡閔種稻每期作會嘗試使用不同資材並調整管理方式,除了導入日本肥料技術,他重視補充土壤有機植,讓栽培水稻更具氣候韌性,稻米才有好品質。
2024年「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6至7日於日本山梨縣北杜市舉辦,共有來自日本、臺灣、韓國和中國等4,700多件稻米參賽。比賽分為三階段,先由機器設備檢測糙米食味值與等級,再測定白米味度值,兩階段總分達160分以上者才進入第三階段,由30位評審試吃,進行官能品評。
林凡閔所參加的「都道府県・海外地域代表」組由海外各區第一名與日本各都道府縣第一名共同評比,第三階段計有日本、臺灣、中國等40名參賽者入圍,總共評比出金賞16名,林凡閔為其中的臺灣代表。林凡閔過去曾5度報名「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2022年以臺版越光米「臺南16號」獲得「特別優秀賞」,這次再度入圍即奪得「金賞」,且參賽稻作10月才在國內「臺灣稻米達人選拔」奪得金牌,實力有目共睹。
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當地參賽稻作一般為9、10月間收成新米,但臺灣一期稻作約6月中下旬即收穫,新鮮度上本居於劣勢,臺灣稻米這次參賽,過程還一波三折。
協助臺灣稻米送件日本參賽的台灣米‧食味鑑定士協會理事長簡碩宏表示,6月收穫新米冷藏4℃保存,以維持最佳品質,10月中才取出赴日參賽,但這次有28位臺灣選手參賽、稻米總重10公斤,雖然事先已申請檢疫文件,但日本海關不放行;他因此先與日本米‧食味鑑定士協會溝通,趕緊重新申請檢疫,請人從臺灣以手提行李方式,再帶一批20公斤稻米赴日參賽,差點錯失競賽收件截止期限。
林凡閔這次以帶有芋頭香氣的香米品種「高雄147號」奪金賞,簡碩宏表示,日本人不喜歡稻米有米飯香以外香味,臺灣香米不受青睞,但團隊與日本米‧食味鑑定士協會事先溝通,讓評審委員不將芋香當作「異味」,且高雄147號的熱飯芋頭香氣較淡,林凡閔的米煮熟有充足米飯香,加上淡淡的芋香,反而在層次感上加分,稻米保水膜厚,煮成米飯口感軟Q滑順,因此獲選金賞。
簡碩宏表示,臺灣兩度以「高雄147號」獲金賞,有助提升日人對臺灣香米的接受度,日本人多將香米作為小比例添加的調和米使用,但當地多花香、玉米鬚香氣的米種,反而找不到芋頭香米種,這次就有評審詢問高雄147號,想介紹朋友品嘗。
簡碩宏說,他與林凡閔共同研究水稻栽培已5、6年,並與日本新潟大學、平田炊飯研究所等交流,這次林凡閔採用日本進口新型態肥料栽培,含有國內複合肥欠缺的微量元素、硫化物等成分,有助增加米飯風味;除了提升用肥技術,林凡閔重視提高土壤有機質,培養土壤多元微生物,更能幫助水稻抵抗氣候逆境。
林凡閔說,他會將每年稻作收穫剩餘的稻稈、稻殼打回田間,二期作種植綠肥休養地力,若土壤有機質仍不足,再選用有機質肥料;今年一期作雨水充沛,反而日照較少、水稻光合作用不佳,他只能像其他稻農一樣、盡量將水田放乾,氣候因素要看老天爺,他謙稱種出金賞米,只是「矇對了」。
現年59歲的林凡閔過去從業於廣告工程公司,繼承父親土地,轉行務農不過十年。林凡閔說,父親過世留給他兩套西裝,「臺灣稻米達人」頒獎時他穿夏裝出席,這次赴日領獎改穿冬裝,表達對先人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