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我與市場跳恰恰──臺北南門市場

從江浙菜領悟何謂「看了就飽了」。

從江浙菜領悟何謂「看了就飽了」。

文字/攝影 蘇凌

南門市場與我,經常保有一種亦近亦遠的關係。大學讀戲劇系,不時要到國家戲劇院看戲,與其相對的南門市場門面,再熟悉也不過了。然而自從有次入內逛了一圈,被物價嚇到的大學生,從此只上二樓吃「合歡刀削麵館」。

日治時期建起的「千歲市場」,歷經多次改建,在戰後更名為南門市場。自中國遷來的住民,將家鄉味帶來,各省老字號店家在此雲集,南門市場扎扎實實成了中菜基地。二○一九年,市場大樓拆除改建,店家們暫時搬移至附近的中繼市場,直至去年底遷回原址、亮麗開幕。這時我也早已畢業,租屋處離南門市場不遠,即使已較大學時期來得願意花錢,面對這一片又油又亮的中菜,仍感覺左支右絀,不懂買、不懂吃,更不會料理。

然而在難以靠近的陌生中,又透著一股熟悉,攤位不論遷移至何處,門面擺設依舊,一樣大氣、一樣鋪張,一眼能認出這是南門醬園、那是快車肉乾。合興糕糰店門口的壽桃尺寸依然舉世無雙,不過現在多了一張怒氣沖沖、寫著「不要摸」的小紙條。店小妹轉頭問排隊中的阿姨:「妳要減重嗎?」正替阿姨感到情何以堪,小妹接著問:「幾個?」阿姨要鹼粽三個。

南門市場特以熟食獨霸一方,店家擅以油光晶亮的澎湃菜式扣住店前人龍,蔥㸆鯽魚、青椒灌肉、立貝花膠,菜系囊括五湖四海,招牌上大大寫著「家的記憶」。卻正好不是我對家的記憶——青豆蝦仁?我只知三色豆和蝦米。家裡過年隨便有個香腸吃就不錯,哪像廣式臘腸還挑個什麼三肥七瘦?就連那抹上了豬板油兩面香煎的現做大蛋餃,於我都十分陌生,在我頭一次踏進南門市場前,我一直以為蛋餃就該是個機器製的小小火鍋料,「桂冠蛋餃」才是正宗。

新市場寬闊明亮,火腿行大姐在走道間攔住我,「妳有在煮飯嗎?」「我很懶惰。」「那妳買臘腸,跟飯一起丟進電鍋就好。」我反問她,「妳最喜歡煮什麼?」「我們家的產品我全都愛。」我時常覺得,在這些老店工作的大姐們有著非凡的自信與手腕,總是太懂得要說些什麼,且不給人多餘的時間扯淡。這些腿肉,若沒有大姐代為發言,恐怕也火不起來。

張國榮〈風再起時〉音樂下。
張國榮〈風再起時〉音樂下。
模型倒扣敲出鬆糕,叩叩聲是南門市場固定的背景音。
模型倒扣敲出鬆糕,叩叩聲是南門市場固定的背景音。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