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三民街的乾女兒──高雄三民市場

老闆十四歲兒子的墨寶,裝框使用數年至今。

老闆十四歲兒子的墨寶,裝框使用數年至今。

文字/攝影 蘇凌

我出生以前,爸媽曾住在三民街附近,我卻遲至年近三十,才發現它的好(吃)。

傍晚,來到這當地人都親暱稱它「三民街仔」的小路,兩側攤販排得滿滿:燒肉飯、燒麻糬、燒馬蛋、意麵、黑輪、蝦仁羹、當歸鴨、粉圓冰、檸檬汁,露天小攤做食物不馬虎,動輒開業數十年,是不少家庭至少兩代人的共享滋味。

賣香菇雞湯的老闆,身材激瘦、頭髮蓬爆,緊身褲與白布鞋,和音響放送的迪斯可舞曲、英文老歌十分搭配。

他對客人有一份撒嬌、關照、頤指氣使,做起生意更像是酒吧老闆娘,但端出的是麻油麵線、豆醬魚和瓜仔肉飯。大家也對他服服貼貼,為了那每碗都漂著定量紅棗與枸杞的香菇筍片湯——如此好湯只收二十元。

「美女來吃,叔叔都有優惠!」「叔叔」兩字令人錯愕,我以為我們是閃亮三姐妹?叔叔說完,又飛去招呼其他人,他手上做的事都沒有兩腳動得多,他不會讓自己停下來,那是姐的大舞廳。

再次來到這裡,是早上。晨間時段,三民街就神妙地自動變為停車場,方便人到一旁的三民市場採買,機車在中央停成一條分隔島,而兩側依然滿是攤販,不過大多和午後的攤位不同,僅有少數人家是從早賣到晚,比如那家煮砂鍋魚頭的,位在小廟前,內用食客就著香爐,和那株不知哪兒竄出、春意勃發的粉紅九重葛,大嗑早餐。

清早就吃砂鍋魚頭菜佐炸魚條,誰能比臺灣人幸福?
清早就吃砂鍋魚頭菜佐炸魚條,誰能比臺灣人幸福?

通常市場周圍的街販區都要比市場本體活絡,然而三民市場不遑多讓,幾乎沒有閒置攤位,串門子對象觸手可及,我感覺在這做生意的人們都分外開心。裡頭也多的是老店,燻雞、大腸、甜粿、素食,肉鋪現場烘烤肉紙香腸,雞肉攤前還能抽威力彩,一切都顯得豐盛富足,於是當乾貨店老闆在我經過時招呼一句:「欠什麼?」——除了錢,我也想不出還欠什麼了。

市場內有不少水餃店,常見眾人圍桌低頭包餃的場景,快手阿姨我見多了,不過這位大姐包起餃來,整個人像是坐在「抖抖震動健身機」上。鐵湯匙在盛餡料的瓷盤上磕得格格聲不斷,我觀察了兩分鐘,實在看不出這些抖動對於包餃速度有什麼實質上的促進,大概就是,抖一個氣氛、抖一個忙碌感。

街上皮件修理店老闆深怕我們沒注意到他的愛貓。
街上皮件修理店老闆深怕我們沒注意到他的愛貓。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