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農走出產地與消費者刷互動 一起手作耶誕巧克力、蜂蠟護唇膏

電農更在意送貨包裝及農產品品質。(圖片提供/農委會國際處)

宅經濟愈益當道,手機滑一滑、上網點一點,新鮮農漁產品就能宅配到家,農委會統計農產品在電子商務平臺的產值2年前164億,今年就會突破200億,初估可達208億元的規模,成長速度頗為可觀。農委會今年繼續推動電農培訓計畫,新增多項課程,例如,市集擺攤實戰作業,可以讓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在與電商的媒合活動中,導入團購電商平臺,提升電農的出貨量。

電農是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農戶的簡稱,電農的產品不經傳統通路,而是經由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對消費者而言是網購農產品的概念,但供應者是農民,而非中間商;不諱言,網購通路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因此參加培訓課程的學員,多是年紀較輕的農民。農委會從106年起,推動「電農培訓及輔導專案管理」計畫,總計已有655人參加培訓課程,至今3年,每年都有200人以上的規模。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林志鴻說,電農培訓計畫的對象,是針對尚未以電商平臺販賣或尚在初步探索網路銷售的農業生產者,或農漁民組織成員,培力各種新創的網路行銷方法,拓展多元銷售通路。今年課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把市集演練也加入,希望電農不要害羞,要勇於與潛在客戶面對面溝通,引導他們未來透過電商平臺或電農自己經營的社群,向農業生產者直接採購農產品。

「網購蔬果就跟在網路上買書一樣簡單」,林志鴻測試在電商平臺上訂購農產品後的感想,就跟在金石堂網路書店、博客來下單買書一樣容易,可以刷信用卡付款,也可以到超商取貨付款,還有一些平臺可以指定到貨日期。電農發貨的農產品運送包裝也是經過設計的,在培訓課程中也提供這類的專業技術;林志鴻說,根據這幾年經驗,電農在電商平臺銷售的農產品沒聽過有客訴情形,且電農也普遍具有品牌意識,對於出貨的農產品品質也相當在意。

農委會本週末會在主要消費地臺北市,幫電農們舉辦一場假日市集,12月7日、8日兩天在新光三越A11館4樓信義運動場,「電農尚青・產地直送餐桌假日市集」現場會有耶誕巧克力、彩繪魚、蜂蠟護脣膏等手作課程,以及剝菱角和綠竹筍比賽等親子趣味活動,消費者不妨來認識一下努力自產自銷的電農們,以及他們的農產品。

農產品在電子商務平臺的產值2年前164億,今年初估可達208億元的規模,成長速度頗為可觀。(圖片提供/農委會國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