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價值並與生態共好】藍帶荷包魚魚苗 人工繁殖技術突破

斑爛的色彩、炫麗的姿態, 悠遊於水底的魚群,格外療癒,也讓觀賞水族產業已經成為宅經濟、身心紓壓等風潮下的明星產業;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球觀賞水族及周邊產業年產值高達150億美元,是國際矚目的明星產業,然而在全球龐大的需求下,天然資源卻日漸枯竭。

瞄準這股商機,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發高經濟觀賞水族物種量產模式並透過基因體應用平台來協助特殊花紋觀賞魚的分子育種,增加人工繁物種市場流通數量的同時,也為台灣海水觀賞水族產業挹注活水。

電影《海底總動員》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卻一舉讓全球廣大的戲迷了解海底世界的美麗與奧妙,而隨著電影的熱門,迄今小丑魚「尼莫」及藍帶魚「多莉」仍是最受歡迎的海水觀賞魚類,也帶動觀賞水族的熱潮。

雖然觀賞水族市場前景看俏,但一昧跟風生產當紅品系,帶來的收益往往只是曇花一現,加上觀賞水族產業入門門檻儘管遠比一般的水產養殖產業低上許多,但由於技術封閉的特質,往往叫門外漢霧裡看花,一旦貿然投入,便常常會因為供銷失衡,最終鎩羽而歸。

其實,每一種屬性的海水觀賞魚種,都有特殊的生產與育成方式,包含魚隻的養成、育成,設備的維護等,都有很多技術層面的眉角在,只有實際投入技術面親自作業才會知道。

掌握量產關鍵   建立資料數據創造效率價值

為了永續經營珍貴的海洋資源,同時也讓四面環海,擁有天然地理優勢的台灣能夠發展在地觀賞魚養殖產業,創造共好的遠景,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透過申請農委會「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與永續發展計畫」的資源,投入經年的觀察與試驗,找出最適合培育魚苗與繁殖魚群的水質條件,成功開發了「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並建立藍帶荷包魚種原庫,持續進行簡化基因體測序(RAD-seq)分析,做為特殊花紋藍帶荷包魚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未來可延伸運用,提高觀賞魚的價格及價值外,也增加人工繁殖物種的市場流通數量。

說起藍帶荷包魚量能夠成功突破量產技術的破口,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于琁表示,「其實相當不易。」她進一步分享,「早期坊間就有許多自行成功繁殖的「經驗」,但是因為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持,所以傳承不易;2003年,屏東海生館投入海水魚人工繁殖的相關研究,期待能解決觀賞水族市場上魚隻來源所遭遇的過程及問題,因為來自海洋的觀賞魚大多從海裡捕捉販售,從產地至路途遙遠的終端市場,被捕撈的魚群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後,通常能活下來的不到2成。至2011年,研究團隊首次以人工方式成功讓「藍帶荷包魚」成功產卵,可惜地是,魚卵卻無法長大發育成魚苗;而藍帶荷包魚又格外嬌貴,孵化時間只有短短15-18個小時,「從仔稚魚到稚魚」期間的養殖條件便是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之關鍵。」

因此,在整合了水質環境條件與餌料配方並建立量產模式後,由於也觀察到在人工繁養的歷程裡,如何將珍貴數據留存,轉化為能夠創造出更高價值,便成了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科技加持  強化台灣優質水產的競爭力

「一隻藍帶荷包魚的市價約莫為一千多元,然而一隻花紋變異的藍帶荷包魚,價格立刻翻漲十倍!」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究員沈康寧補充。由於花紋變異的藍帶荷包魚可遇不可求,「我們已透過基因體測序分析搜尋出和特殊花紋相關的分子標記,可加速特殊花紋藍帶荷包魚的分子育種。另外一方面,透過基因序列的親緣分析我們也找到和藍帶荷包魚演化上較相近的物種,透過雜交育種技術所獲得的子代將更具市場特異性及獨占性,有利於台灣觀海水觀賞魚產業的發展及國際化。」

突破海水魚繁殖困難的瓶頸,成功建立高經濟價值觀賞魚量產平台,進一步豐富海水觀賞魚種之品項,亦能降低野生族群的捕撈壓力,期望在水族市場與海洋保育之間找到共好的平衡點外,也將陸續透過技術轉移的方式,應用至其他珊瑚礁魚類之繁養殖,增加台灣觀賞水族產業的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