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3種赤眼卵蜂這樣做100%狙殺秋行軍蟲/謝佳宏

赤眼卵蜂。

文、圖片提供/ 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 謝佳宏

就是你了,赤眼卵蜂!堪稱臺灣今年度防疫大事就是秋行軍蟲的出現,牠6月就渡海來臺,現已在臺灣繁衍後代,秋行軍蟲緊急應變小組7月中旬預告秋行軍蟲防治進入第3階段,並已擬定秋行軍蟲的整合管理策略IPM,未來將由農民自主管理。除了藥劑防治之外,防檢局也找到了秋行軍蟲的天敵「赤眼卵蜂」,對有機農戶而言,牠是除了蘇力菌、性費洛蒙誘殺器之外的有效防治方式,雖然台糖早就利用赤眼卵蜂防治甘蔗螟蛾,但大家對體形極微小的赤眼卵蜂還是很不熟悉,《農傳媒》邀請專家——文化大學森保系助理教授謝佳宏,為讀者撰文介紹赤眼卵蜂。

赤眼卵蜂為卵寄生蜂,體型通常小於‎1公釐,眼睛紅色,身體通常為黃橘色,幼蟲寄生於其他昆蟲卵內,藉由取食卵內物質使宿主昆蟲無法孵化而死亡,屬於生物防治應用之寄生性天敵。赤眼卵蜂屬於廣效性天敵,對於多種小型鱗翅目害蟲皆可有效防治,臺灣曾大量應用於防治甘蔗螟蛾及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等害蟲。

赤眼卵蜂的性別決定機制為單雙套系統,雄蜂為單套染色體,雌蜂為雙套染色體。雄雌蜂交配受精後,雌蜂可產生受精卵發育為雌性後代,未受精卵則產生雄性。雌蜂沒有交配狀況下,亦可以孤雌生殖但僅可產生雄性後代。雌蜂無論有無交配,均可產卵於宿主卵,擔任生物防治的主要角色。赤眼卵蜂應用在玉米田生物防治的施放,玉米播種後20~25天施用蜂片,赤眼卵蜂片每片約含1000顆蜂蛹,利用釘書機將蜂片固定於玉米心葉以下第2~4葉片背面中央,每隔10公尺放置一片,每公頃約放置121片,每7天施放一次,連續施放4~6次。赤眼卵蜂經施放並寄生於害蟲卵後,可於田間建立自我維持族群,並持續孵化寄生於害蟲卵,直到作物收成宿主消失,屬於長效型生物防治天敵。

赤眼卵蜂體型通常小於‎1公釐,眼睛紅色,身體通常為黃橘色。

臺灣於日治時期西元1910年,首度於甘蔗田內採獲螟黃赤眼卵蜂(Trichogramma chilonis),1930年利用麥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為代用寄主人工繁殖成功,1932~1933年大量施放於甘蔗田並有效防治甘蔗螟蛾。中華民國時期於1948年考量國情以稻米為主食,米取得容易,改利用外米綴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為代用寄主建立大量飼養技術,並開發出赤眼卵蜂片量產技術。1956年台糖公司進行大面積規模甘蔗田示範防治成效卓越,1969~1996年增加赤眼卵蜂生產點並施放於全臺甘蔗田,年度總面積最高達到5萬6817公頃。

農業試驗所於1983年亦曾應用螟黃赤眼卵蜂進行防治水稻害蟲瘤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試驗,1985~1986年間應用玉米螟赤眼卵蜂(T. ostriniae)防治玉米田主要害蟲亞洲玉米螟,效果顯著有效降低玉米螟危害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過去也曾建置赤眼卵蜂片產線,提供蜂片應用於玉米田的亞洲玉米螟防治,但目前已無人力生產赤眼卵蜂片。由此可知,赤眼卵蜂為廣效性生物防治天敵,可應用於防治田間多種鱗翅目害蟲。然而,隨著人力精簡,目前全臺僅剩台糖公司花蓮糖廠唯一仍在生產赤眼卵蜂片,而台糖公司砂糖事業部目前也仍持續施放赤眼卵蜂於甘蔗田防治甘蔗螟蛾。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中國文化大學、臺南農改場、花蓮糖廠與鮮綠公司2018~2019年,配合農藥減量政策,應用玉米螟赤眼卵蜂進行天敵生物防治試驗,玉米田試驗規劃為對照組、慣行農藥組、生物防治組與減半組。試驗結果以減半組效果較佳,先施放3次赤眼卵蜂減少亞洲玉米螟幼蟲孵化,再依情況使用農藥防治降低亞洲玉米螟幼蟲危害,此處理組結合生物防治與慣行農藥防治優點,防治成果佳有效減少亞洲玉米螟危害,降低防治成本,亦達成農藥減量目的。

以玉米螟赤眼卵蜂(T. ostriniae)、螟黃赤眼卵蜂(T. chilonis)與花蓮糖廠赤眼卵蜂(T. sp.)等3種赤眼卵蜂,於實驗室內進行秋行軍蟲(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天敵生物防治效率評估試驗。結果顯示3種赤眼卵蜂皆可成功寄生於單層無毛秋行軍蟲卵塊,狙殺率100%,沒有任何秋行軍蟲幼蟲孵化;雙層無毛秋行軍蟲卵塊部分,上層卵與單層卵可成功寄生,下層卵由於有上層卵的阻隔無法成功寄生,整體狙殺率50~70%。部分秋行軍蟲卵塊有毛覆蓋但大多很薄而厚毛較少見,薄毛秋行軍蟲卵塊亦可以成功寄生,而厚毛卵塊則有部分無法成功寄生。2019年夏秋季將持續進行玉米田試驗,應用赤眼卵蜂防治亞洲玉米螟試驗,同時進行應用赤眼卵蜂防治秋行軍蟲成效評估。

目前赤眼卵蜂主要施放在平原農田如玉米田與甘蔗田,大多為人工環境,生物種類分布主要是入侵有害生物或農作物害蟲。赤眼卵蜂平均有效飛行距離少於10公尺,擴散能力相當受限,且宿主大多為小型鱗翅目昆蟲的卵,作物收成後,隨著宿主消失,赤眼卵蜂族群亦隨之減少瓦解。因此,赤眼卵蜂的施放對於本土生物影響甚小,不至於有導致生態失衡之疑慮。

赤眼卵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