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態課】從水雉棲地看農業保育——人口老化帶來的危機/林昆海

●林昆海/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

今年三月媒體報導指出,有綠能業者在官田地區遊說農民出租農地,做為設置太陽光電板的場地,以高於租金行情價(一分6000元)的一年租金4萬元,租約20年,吸引農民地主加入;有的農民同意、有人觀望,這件事引發生態保育團體關注。此舉與七股魚塭、布袋鹽田和桃園埤塘種電如出一轍,不但嚴重衝擊濕地生態,更危及弱勢的農漁民和農漁業生產體系,進一步可能影響糧食自給的國安問題與社會問題。

全國第一個水雉復育園區於2000年在台南官田成立,因為高速鐵路經過當時的水雉度冬區-葫蘆埤,在環評的要求下,公私部門合作,租用台糖土地15公頃營造成水雉復育區,委託鳥會與濕盟認養維護管理。當時全國的水雉數量不到50隻,歷經十多年的努力,棲地營造與菱角田發現巢位等獎勵政策奏效,使得官田地區的菱角田成為水雉的友善棲地,目前全國的水雉數量已超過1千多隻了。

官田也是全國最大的菱角專業區,面積高達三百多公頃。這十餘年來,雖然有少數壯年的菱農加入,不過該地大多都是原本那批平均六、七十歲的菱農從事耕作勞動,有的年紀甚至超過八十歲了!不但體力大不如前,加上有綠能業者的厚利引誘,難以確保官田的菱角產業還能維持多久?

高雄美濃湖旁邊的私人土地成功營造濕地,吸引水雉前來繁殖。

人口老化是台灣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不僅衝擊社會的穩定性、影響農業的生產、糧食自給率,也間接影響依賴在農業生態系統生存的野生動、植物們,包括:水蛇、兩棲類、蜻蜓、魚類,甚至「水雉」,都是其中的受害者。大家試想一下:當菱角田被大量租用來設置太陽光電板而面積縮減時,棲地被影響,水雉的數量會不會也會隨著下降呢?答案是可想而知。因此維持農田的面積與農業生態系統在今日也是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課題,綠能政策的發展不應奠基在對濕地與農漁業環境的破壞上。我們除了必須對綠能業者開發濕地與農地、魚塭的行為予以嚴格監督之外,在積極面,如何對水雉可以棲息的環境面積減少與劣化做出正面回應呢?水雉棲地的營造與復育或許可以提供另一個可行的方向。

2017~2018年,居住在美濃的退休老師劉孝伸、黃淑玫夫妻租用了美濃湖旁一塊荒廢的凹地,種植水生浮葉植物,成功地吸引了水雉前來築巢、繁殖;2019年春天,高雄鳥會也動員志工加入棲地營造的行列。美濃湖是高雄極少數有水雉出現,且周邊環境尚保有農田環境的淡水埤塘,同時也是「野蓮」這種水生作物的生產專區,跟官田菱角專區的型態不謀而合。倘若我們可以在美濃湖周邊成功進行水雉棲地的營造,並將這樣的友善環境做法推廣到周邊的野蓮田、甚至美濃湖的棲地改善;雖然對官田菱角田因光電開發而面積減少沒有直接的幫助,卻也可以降低對水雉族群的衝擊!

高雄鳥會於2019年動員志工加入美濃湖周邊水雉棲地營造的行列。

另一方面,農夫的減少也是水雉生存的一大危機!在此我們除了鼓勵民眾多吃菱角,讓菱角產業能夠繼續維持、維繫水雉棲地;同時也要呼籲關注環境生態保育的朋友能夠投身「棲地志工」行列,成為另類的「生態農夫」,來減緩農夫老化造成耕作面積減少的壓力。現在退休人口眾多,與其買一塊地蓋農舍降低農業生產,還落得除草做工、無法清閒;若能參與棲地志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但有助於維持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存在,更能積極保育濕地裡的指標物種和各種生物,同時也可豐富退休生活,一兼二顧,何樂而不為呢?

高雄美濃湖是高雄極少數有水雉出現,且周邊環境尚保有農田環境的淡水埤塘。

今日台灣人口老化的壓力促使農業、農地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愛護農業、土地、生態的人士,若能透過集資買地、捐款、捐地、信託、參與棲地志工等方式,把自己對環境與土地的愛留給下一代,做一個快樂的「生態農夫」,或許是環境生態保護運動危機中的另一個轉機!

※《驚奇VR生態館》播出時間:公視頻道,每週六下午3點

節目官網:https://www.pts.org.tw/vrmuseum/index.html

公視+線上看(每週六更新):https://reurl.cc/XEaMe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