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魚類批發市場拍賣場換新家 惋惜舊拍賣場還有他

台北漁產運銷公司與民間導覽公司合作推出徒步導覽行程,不少民眾評價相當好。(圖片提供/島內散步)

近期臺北市魚類批發市場舊拍賣場因改建工程宣告歇業,從業人員在中繼拍賣場重起爐灶,除了攤商要重新適應場地,不習慣的還有參與舊拍賣場導覽活動超過50場的導覽員蘇柏安。他說,魚市場作為產地到餐桌的轉運站,相當適合作為海洋文化的教育空間,期待新市場落成,讓民眾能在消費地認識臺灣的養殖與海域資源。

臺北市魚類批發市場(中央魚市場)位於萬華區華中橋一帶,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魚類批發市場,平均每日交易量約90公噸,每日交易人次超過800人,64年落成,至今已使用超過40年。

任職於國內徒步導覽公司的蘇柏安,2016年開始帶領第一果菜批發市場與中央魚市場的收費導覽活動,他會先帶著參觀者認識市場周邊的小型加工廠,介紹萬華區在台北市扮演的角色,再帶大家進入果菜市場與魚市場的拍賣場,由運銷公司從業人員接著導覽。這條清晨3點半集合的導覽活動幾乎梯梯額滿,5年間超過700人次參加。

蘇柏安說,魚市場的叫賣聲、親眼見到漁獲處理的過程讓不少民眾印象深刻,導覽過程驚奇連連。(圖片提供/島內散步)

蘇柏安回憶,剛開始報名的民眾多是餐廳從業人員、對食物里程有興趣的人,後來才吸引到一般的臺北市民。他分析,這是因為中央魚市場的拍賣場為了管控進出人流,以往只向學校、市場從業團體開放參訪,散客或是一般民眾對這個地方很陌生,直到導覽活動做出口碑,才吸引越來越多人報名。

與台北漁產運銷公司合作過程中,蘇柏安說,自己也增進不少漁業知識,像是不同水產的拍賣、議價流程與當季漁獲種類,也常常聽到民眾對該公司的導覽內容評價相當正面,「甚至帶點驚奇的感覺」。

「以認識城市的角度來說,可以讓大家知道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觀察相關從業人員的工作現場,是非常好的。」蘇柏安說,不少民眾也許住在臺北市多年,卻不知道臺北市有座建成超過40年的中央魚市場,而餐桌上那條魚的價格可能就是由這個市場裡的承銷人員所決定的。

雖然蘇柏安對很有特色的傘形舊拍賣場要拆除感到惋惜,但他也同意,由從業者的角度來說,現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期待新建的魚市場能保有一定程度的開放,讓更多市民認識這個產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