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保存食】熏出來的年味人情味

文字/朱美虹 插畫/王孝言

從小就對年節沒有什麼感受,頂多是放放鞭炮、點點仙女棒、再領個紅包,就算是過到年了。但是在領著兩個小孩,全家搬回鄉下的那一刻起,彷彿進入了農村的時序,過年就是過年、過節就是過節、廟裡看戲拜拜、磨米做粿、包粽吃湯圓,直接從21世紀跑進19世紀的臺灣,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真正從都市人切換成農村人。

大多數人都不太能理解,從臺北搬到車程只有一個小時的農村,到底會有什麼巨大的變化。但是對於我這個食物狂熱者而言,食物是來自土地的禮物,來自風土的恩賜。20年前搬到農村過日子之後,我跟鄰居長輩的對話常常是:「菜頭粿做了嗎?菜頭最近貴參參,先莫做菜脯啦,等過一陣子落價,嘛較好食的時陣再做,較袂無彩錢。」看到菜頭這個關鍵字出現,無疑就是冬天要過年了。生活常常不是看著月曆過節,年節的氣氛會在日常對話中不經意的到來,或許現代人想要的年節氣氛,就藏在這般日常對話與人情當中吧。

宜蘭的過年重頭戲,應該算是臘肉香腸,怎麼說是重頭戲呢?因為真的是費時費工又吃重的工作。首先要買回在地個體戶飼養的一年以上熟齡黑豬五花肉,去買肉就是一個大難關,年節將近,家家戶戶都會有豬肉的需求,拜拜、加工等等,可說是一肉難求。

這個時候想搶到心目中優質的豬肉,絕對要靠關係。跟肉攤老闆平時關係打得好,過年過節就不用愁。甚至會為了臘肉,不惜一大早4、5點直奔肉攤,親眼挑選一大片一大片的五花肉回家才安心。

主要光顧的肉攤老闆,對自己賣的肉特別有愛。每每都慢條斯理地切肉條,拿起來端詳一番,再依依不捨的說:「你看切起來的肉都會發亮,這種肉怎麼可能不好吃呢?你回家用水煮熟了直接蘸醬油吃,絕對好吃得不得了。」每次都像在嫁女兒一般,依依不捨卻又讚不絕口;我也恭恭敬敬、歡歡喜喜的迎回豬肉好好享用。每次煮肉都會浮起老闆得意的笑臉,真是充滿了能量與祝福的幸福豬肉。

每年過年前一個月,我就會從這個豬肉攤開始,開啟過年尋臘肉的序幕。兩個孩子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用風土、人情釀出來的,我很開心在農村裡找到了熏出來的年味。

PROFILE

朱美虹

「美虹廚房」的掌鍋人,因為老是做七、八十歲老人家才會的傳統食物,被老公戲稱為宜蘭深溝最年輕的耆老。不是在自己的廚房就是在別人的廚房,整個蘭陽平原就像私人廚藝教室,隨四季作物變換上演各種食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