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雞的有機生活

文字/Casca 攝影/邱家驊

若蛋雞的使命是產蛋,「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六年來的努力,就是讓飼養的蛋雞也能繁衍快樂。她以自然放牧培育「快樂雞」,藉此兜起志同道合的銀髮族夥伴,透過友善飼養,雞既能產下更符合食安條件的雞蛋,還能是療癒力十足的另類毛小孩。

「你好!來看看喔!」週二早晨的臺南崇德市場,留著俐落短髮的黃淑芬親切招呼來往客人。掛著「食二糧蛋鋪」招牌的小攤位,擺著一顆顆褐色帶光澤的新鮮雞蛋,和鄰近蛋鋪的售價相較,食二糧的蛋價貴了五、六倍,但這些雞蛋背後有個看不見的價值——快樂。

在這個時間點,位在高雄鳥松的松埔樂齡友雞農場早已忙碌起來。經商退休的郭素琴騎50分鐘的摩托車,從高雄市區來這裡撿雞蛋,這塊公公留下的農地,長期是她與高雄第一社大講師劉峻河等樂齡夥伴的開心農場,前年起,她與七個樂齡家庭響應食二糧理念,運用其中的兩分地飼養四百多隻母雞。

扭轉蛋雞的命運

溫暖的冬日午後,剛下完蛋的母雞擺著屁股,從廢棄鹿寮改建的雞舍移動到放牧區,以除草機般的效率吃禿整片嫩草。幾隻雞在沙堆裡磨蹭,扇著翅膀,藉沙浴除去身上的雞蝨。這般悠閒自在,曾讓來訪的動保處人員感到訝異。「他們說這塊地夠養五千隻雞」,郭素琴與夥伴搖著頭說。

約從五月半大開始,發育成熟的母雞不須交配就會下蛋,一年半後蛋量降低,不符商業養殖上的經濟效益,恐面臨淘汰。有逾九成母雞在格子籠中度過短暫生命,窄小空間容易抑鬱,因此得剪喙,避免互啄、自殘,蛋農還得常以藥物防治憂鬱衍生的疾病。高密度集約飼養壓低蛋價,卻也犧牲母雞的自由,影響蛋的健康。

「消費端和生產端的關係越來越遠。」食二糧執行長楊環靜表示,現代人較沒有機會看到食物的生產過程,導致消費時往往只在意商品的包裝與價格,忽略經濟動物是如何被對待。

楊環靜也曾是這樣的消費者,生命中的幾趟旅行,讓她開始關注動物福利,扭轉母雞的命運,也為退休銀髮族開啟第二人生。

楊環靜的另個身分是旅遊作家,她逛遍臺灣各大市集,寫書、上節目聊美食,面對接連爆發的食安風暴,她卻覺得自己的美食評論似乎少了什麼。2010年,一趟阿朗壹古道的環境議題之旅,讓她開始接觸友善農耕、友善畜牧,進而走進農家打工換宿,發現一個懂吃的人,不只要了解料理的文化背景,還應關心食材從何而來。

把雞當孫子般寵愛

六年前,楊環靜的父親迎來退休生活,閒得發慌,每天晨運後就回家打瞌睡。擔心父親退化的她,想起在澳洲打工度假時,房東太太在家養六隻雞當寵物,雞不僅下蛋,還會跟人撒嬌,幫忙除草、翻土施肥、解決廚餘,為房東太太的生活帶來笑容與成就感。

其實在英美,在家養雞早就不稀奇,英國藝術平等基金會曾推出「母雞力量」(Hen Power)計畫,讓銀髮族藉由養雞得到健康雞蛋與心靈慰藉,這啟發楊環靜第一步友雞實驗。

她在自家四樓陽臺蓋雞舍,抱回兩隻蛋雞「咕嚕」、「咕嚕嚕」,邀爸媽一起照顧。原本碎念養雞髒臭,認為女兒瘋了才想養雞的爸媽,最後竟把兩隻雞當成孫子般疼愛。某次咕嚕在散步時走失,兩老急得差點請里長廣播協尋,最後愛雞失而復得,楊媽媽開心地把牠摟在懷裡「惜惜」。

爸媽的轉變鼓舞楊環靜,她到畜產試驗所等單位學習飼養、防疫專業知識,募資在臺南仁德打造教育基地,讓社區長輩養雞、種菜、藝術創作,開放參觀體驗人雞共好。被當作寵物疼愛的雞,能在這裡安詳終老。

她成立社會企業「食二糧」,一糧是代表精神與心靈食糧的旅人,一糧是代表身體食糧的母雞。她走進市集、學校與社區,以自製雞蛋豆花、蛋捲開啟對話,訴說雞蛋背後的故事,推薦長輩在家養雞。

楊環靜盼藉由友善飼養,改變 蛋雞與長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