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禽流感, 巴西、泰國不放過一粒沙子──風險管理不留情,嚴防境外汙染

文、攝影/林慧貞

自20 世紀末期,禽流感在各國大舉爆發,不僅出現禽傳人、人傳人病例, 更重創全球家禽產業,演變至今,各國終於接受,禽流感已非偶發事件,當務之急是學著如何與病原和平共處。

其中,全球雞肉最大出口國巴西,至今從未有過家禽感染禽流感的案例,關鍵在於政府和企業從上到下都嚴格要求生物安全,除了基本的硬體建設,落實建立隔離帶,人員動線管理、消毒,以及政府未雨綢繆的野鳥監測計畫,都是巴西能維持完美非疫區紀錄的重要原因。

泰國同樣也靠著落實生物安全體系,在 2004 年禽流感重創中浴火重生,政府按照不同飼養規模、型態,分別為企業化大廠和家庭式養禽場制定操作準則,並透過綿密的監測網絡,成功恢復外銷能量。從一 南一北兩個國家的經驗截長補短,找出防疫關鍵點,才能因應年年來襲的禽流感。

巴西禽流感零案例, 產官界聯手隔離病原更徹底

巴西國土面積高達 851.6 萬平方公里, 作為黃豆、玉米等原物料出口大國,巴西挾著低廉飼料成本,攻占全球家禽出口版 圖,2016 年出口雞肉數量達 438 萬噸,高 居全球第一,占 40%,超過 150 個國家, 生產量則僅次於美國。近年,美國飽受禽 流感困擾,連帶導致全球雞肉短缺,非疫 區的巴西成了全球最穩定的雞肉來源。

2017 年豐年社記者親至巴西採訪時,觀察發現當地之所以能維持零案例,除了因為地理位置優異,遠離病原溫床北半球, 更重要的是政府和農民並不因為沒有疫情而懈怠。舉例來說,巴西地大物博,禽場的隔離帶落實得相當徹底,農民種植桉樹與松樹,一方面隔離外來生物汙染,一方 面也作為生質燃料,一舉數得。

巴西養雞產業大多是企業化經營,投資硬體設備毫不手軟,興建密閉式禽舍、自 動化屠宰設施等等,但相對來說,一旦有病原入侵,傳播速度可能比開放式飼養來得快,也因此他們對於人員進出管制相當嚴格。舉例來說,記者參訪巴西知名家禽公司 Alliz 時,在飯店就被嚴格要求換上該公司提供的制服、雨鞋、防護衣,到了公司屠宰場時,再換上一套全新制服、雨鞋、 防護衣,且全程禁止拍照。

每個人穿著雨鞋進入屠宰場時,並不是 只有踩踏消毒墊或消毒水,必須經鞋底專用消毒刷清潔和洗手,每當進入不同的屠宰場區,所有動作都得重來一次,避免跨區交叉汙染,此外,場區內地板也維持得十分乾淨。

盤查個人疾病史、家禽接觸史、 出入境歷史,訪廠比出國難 

由於巴西是全球難得的非疫區國,對於任何可能讓他們破功的人事物都相當謹慎,進入屠宰場前必須先簽立切結書,內容除了宣導個人衛生須知,另詳細詢問參訪人的疾病和家禽接觸史,包括是否去過疫區、手指有無傷口、身體是否感冒等疾病、上週是否曾與患者接觸、患者姓名、 近期出國經歷、來到巴西多久了,以及上次接觸屠宰場、家禽、豬農、加工廠是多久以前。

 

2017 年 1 月全球禽流感大流行時,南美洲的智利也中標,巴西雖然沒有疫情傳出, 但嚴陣以待,由家禽和蛋業廠商組成的巴 西動物蛋白協會(ABPA),公布 1 個月禁令,要求供應商和顧客都不能訪廠參觀;來自疫區的外國人嚴格禁止進入,非疫區國家則須入境隔離 3 天以上才能參訪。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