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疫苗如何對抗病原?建構生物安全防護網──掌握關鍵管控點,防疫不一定花大錢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宣示 2018 年 7 月起將全 面執行口蹄疫拔針計畫,不打疫苗,重回非疫區,力拚 2020 年東京奧運會恢復豬肉 外銷。少了疫苗保護,便是防疫措施見真章的時刻,要對抗無孔不入的病原,生物安全是最有效的利器。

1997 年是臺灣養豬產業關鍵轉捩點,絕跡了 68 年的口蹄疫病毒重現蹤影,短短 1 年,全臺灣撲殺了 3 成豬隻,損失 1 千 7 百億元豬肉產值,連帶失去日本 1 年 5 百億元外銷市場。當時臺灣省政府調查原因,發現關鍵傳播點可能來自新竹縣竹東鎮一處屠宰場,由於人員、車輛進出未消毒,加上防疫觀念薄弱,養豬業者習慣到處參觀別人的豬場、抓豬車直接進場且緊鄰豬舍,加速病原擴散。

1974 年於宜蘭縣壯圍鄉成立的福昌豬場,幸運地在這場浩劫中全身而退,雖然仍受到豬價下跌影響賠錢,但相對許多養豬戶一夕破產,福昌豬場咬牙挺過風波後, 至今仍屹立不搖,甚至成為口蹄疫後第一個突破檢疫障礙,外銷種豬到非疫區的養豬業者,成功關鍵是日復一日對於生物安全的堅持。

走進福昌豬場,很快就能知道他們克敵致勝的祕密。採訪當天,場外工作人員請我們換上工作服和紅白拖,洗手消毒後進場,再換另一組藍白拖;走到盥洗室,全身沐浴清潔,再換穿場內專用工作服,「頭也要洗喔!」工作人員不忘提醒。

最後套上雨鞋,經過消毒走道,前後門關上,自動噴霧消毒 30 秒後,再洗一次手, 才終於抵達了真正的養豬區域。整個過程換了 3 雙鞋、手腳消毒 3 次以上。

這並不是媒體的「特殊待遇」,而是福昌豬場每位員工的例行公事,接觸過其他豬場豬隻的員工,甚至必須在外隔離 3 天才能回來;在人情味濃厚的鄉間,農民三不五時互相交流,福昌豬場如此嚴密的防治措施對同業而言顯得不近人情,但臺灣福昌集團總經理楊杰說,「該做就是要做, 防疫視同作戰。」

避免病原隨人車接觸 

專長疫學研究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李淑慧,曾參與 1997 年口蹄疫戰役,與臺灣福昌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楊正宏是數十年舊識,李淑慧認為福昌豬場最難能可貴的 是,設備並非最豪華,但防疫觀念相當正確,對於人員進出動線、消毒等等環節都不馬虎,這就是生物安全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不是蓋密閉式(家禽畜牧場)就好, 重要的是觀念,知道每一項措施的意義, 例如為什麼消毒 30 秒、為什麼要求洗頭, 知道背後原理才能好好落實防疫。」

隨著近年禽流感肆虐、口蹄疫拔針議題, 生物安全已經成為許多農民朗朗上口的字句,這個看似新潮的名詞,其實數十年前在國際上就已經備受關注,家禽、牛、豬、 羊、養殖、植物設施等都能套用。簡單來說,生物安全即是透過各種方法,防堵對動植物有害的疾病。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4月號